邓王只一句话,当即扭转局面。
把自己从被威胁者变成了威胁别人的人。
他要让舒韵文明白,他面前是大盛的皇子,而不是任由他摆布的白痴。
“殿下,臣刚才口出狂言,臣该死。
殿下乃天之骄子,皇家尊荣,臣岂敢与殿下相提并论。”
邓王满意点头:
“舒大人能认清自己的位置就好。”
秦羽瑶果真不负他所望,谢游贪财,加上舒韵文这桩。
当真给他提供了不少利处。
“舒大人先回去吧,只要你听话,我保你没事。”
联姻只能将舒家与他捆绑在一起,不能确保舒韵文会听他的。
而且父皇给他和舒家赐婚,恰恰是看中舒韵文的御史身份。
御史刚正,对皇子有训诫看管之意。
如果邓王有什么越了规矩的行为,皇帝指望舒御史及时拨正他。
本来出发点是好的。
这是皇上对邓王格外的关照,也为让他走正途。
可惜,舒御史不过是表面正直,并非良人。
甚至是个居心不良的恶人。
只是隐藏极深。
与这一点与邓王倒是相似。
......
谢亦洲进宫,太子和陈首辅也都在。
他昨日回来,匆忙面圣,只与昭宣帝说了大概。
昭宣帝今日特意喊了太子和陈首辅过来,要商量下一步赈灾。
太子一见谢亦洲,便红了眼眶,扭头对昭宣帝痛心疾首道:
“父皇,谢世子跑这一趟实在辛苦,儿臣听说,昨日他刚进京就遇到一波刺杀。
谢世子是奉父皇之命去北关,办的是正经为民为国的差事。
却不知哪个居心不轨的要害他性命呢。”
昭宣帝一听,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还有这种事?!谢卿昨日怎么不和说呢?”
谢亦洲心念轻动,太子消息这么灵通?
那些死士当场就都没命了,谢亦洲也没有表现出异常来。
除了指使他们的人,应该没人再知刺杀这回事了。
太子从哪知晓?
莫非背后指使的人竟是他?
可如果是太子,他又为什么要在陛下跟前点明呢?
谢亦洲跪地:“虽遇刺杀,但臣安好,不愿让陛下为这种小事烦心。故而没与陛下言明。”
昭宣帝感慨:
“谢卿何时让朕担心过呐,有你在,不知给朕省了多少心呢。”
陈首辅赶紧附和:
“陛下英明,北关赈灾就该谢世子这样的青年俊才来负责。”
他要极力夸赞谢亦洲,趁着这趟赈灾,在陛下跟前与谢亦洲越亲近越好。
这样就算谢亦洲无心站在太子这边,起码显得与太子亲近。
陛下那么欣赏谢亦洲,与谢亦洲交好,总不会错。
果然昭宣帝很赞同陈首辅的话,又把他夸了几句:
“陈阁老也有功,率先上书直谏,还推举谢卿,不愧是朕身边的老臣,深得朕意。”
谢亦洲只在一旁听着,待到说正事的时候才插话。
他今日进宫面圣主要是为了问明皇上,接下来给北关那边如何安排赈灾。
户部拨多少银两。
派多少人过去。
那边的官员是不是罢免,怎么处置。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谢亦洲什么时候再去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