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5200 > 其他小说 > 天子宁有种 > 第90章 郊祀封赏(4k)
    显德二年,正月初一。

    大周皇帝在东京城郊圜丘祭天,并奉太祖皇帝神主于太庙,文武大臣数百人随侍大典。

    圜丘祭天的制度沿袭自周代。

    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属于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祭祀活动。

    从隋代开始,将祭祀昊天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定为大祀。

    祭祀星辰、五祀、四望等定为中祀。

    祭祀司命、司中、风师、雨师、山川等定为小祀。

    一般情况下,中祀和小祀比较常见,皇帝可以任命官员代祭,不用亲自出面。

    但大祀就不一样了,必定要皇帝亲自祭祀,以彰显对上天的敬畏。

    后周太祖郭威自称周朝虢叔的后代,以此建立国家社稷,号为大周。

    所以后周一朝对于圜丘祭天非常重视。

    此番郊祀以皇帝柴荣为主祭,宰相范质为陪祭大臣,祭祀的是昊天上帝和祖宗太庙。

    同时皇后符氏也陪着皇帝一起参加祭祀大典。

    一大早。

    皇帝和皇后便从宫城起驾。

    随行的文武大臣、宦官宫人足有近千人。

    再加上护卫皇驾的殿前诸班直将士。

    浩浩荡荡上万人马从万胜门出了东京前往西郊的圜丘祭坛。

    而李奕作为皇帝检阅禁军的负责人,在内殿直的营房将就歇了一夜。

    然后在凌晨三四点就爬了起来,开始安排调动受阅的禁军各部。

    受阅的部队需要先行赶往西郊校场驻扎,等待皇帝祭天结束后正式检阅部队。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李奕又马不停蹄的赶回宫城,跟着皇帝的御驾一起前往祭坛。

    来来回回折腾的他精疲力尽。

    不过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反之亦然。

    像那些六军诸卫的大将军们,顶着个虚衔混吃等死,想要给皇帝出力还没机会呢。

    祭祀正式开始。

    皇帝柴荣身穿大裘,内着明黄衮服,上绣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手持镇圭,一步步登上祭坛。

    都说皇帝在人间至高无上,但面对着神威莫测的天帝,也得要低下骄傲的头颅,恭恭敬敬的大礼参拜。

    三跪九拜之后,再依次进献酒水、牲畜、大羹、黍稷等。

    祭拜完昊天上帝,柴荣又参拜太祖郭威神位,又是一系列的酒食进献。

    尽管为了节省开支,圜丘祭天一切从简,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的。

    郊祀过后。

    皇帝下令大阅禁军。

    ……

    东京西郊的校场。

    位于皇家林苑内,说是校场,实则就是夯实的泥土空地,不过面积倒是很大,怕是都能容纳下十余万人马。

    而在校场的东南边,搭建着皇帝的御用大帐,以及一处长宽约有数十丈、高一丈有余的楼台。

    到时皇帝携同皇后和文武大臣们会登上高台一起检阅禁军。

    李奕带人巡视了一遍受阅的禁军各部,同时向各部将领交代了注意事项。

    这次阅兵他安排内殿直的五千人马作为第一批。

    其次就是龙捷、虎捷、铁骑和控鹤等四支主力军的两万人马。

    最后则是其余各部的一万多人马。

    分三批依次接受皇帝的检阅。

    “李都使,事情安排的怎么样了?”

    “陛下对此事期望甚重,可不能出了纰漏,让陛下失望。”

    张永德亲自骑马赶来询问李奕,对于这次皇帝大阅禁军,除了李奕之外,就属他最上心。

    毕竟李奕是他手下的人,而且整顿禁军他获利最大,肯定不希望出什么差错,惹皇帝不高兴。

    “请张都使放心,属下一切安排妥当!”

    李奕嘴上这么回着,但心里却有些好笑,办事时不见张永德劳心费力,出了成果倒跑来千叮咛万嘱咐。

    不过有这种领导也是好事,最起码不会来指手画脚,给自己找麻烦。

    反正该自己的功劳,皇帝自然看在眼里,又不怕被人抢了去。

    “那就好。”

    张永德拍着李奕的肩膀道,“此番你整顿禁军有大功,陛下定会厚赏于你,我便先在这祝贺李都使了。”

    听他这话里的意思,好像已经知道了什么消息。

    但李奕不好多问,只能气道:“属下不敢当!”

    张永德离开没多久,一名宦官便过来传达皇帝的口谕。

    检阅正式开始!

    ……

    “驾!”

    李奕率先驱马而行,内殿直其余诸将,也尽皆跟上。

    数千人马当即沿着定好的路线,整齐列队朝着检阅台开拔。

    顿时,尘雾腾腾,风沙滚滚。

    李奕亲率一百名擅长骑射的精锐领头,后面跟着马仁瑀带领的三千骑兵,以及左、右番都知各领一千名步兵。

    转眼间,检阅的高台便进入视线之中。

    远远望去。

    只见禁军仪仗簇拥着一顶锦黄色流苏华盖,上百名宦官宫女跟随左右侍奉。

    皇帝柴荣身着衮袍,一身气势威压,居于高位俯瞰众生。

    在皇帝身旁,站着皇后符氏,织金锦缎大袖铺展如赤霞倾泻,梳着庄重大气的云髻,头上的珠玉步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文武大臣侍立在尊驾两侧,如众星拱卫日月一般,屏息凝神观望着远处奔来的重甲铁军。

    “驾——”“驾!”“驾!”

    突然之间,李奕跃马扬鞭加快了速度,身后的一百名精锐骑射,也立马跟着一起催马疾驰。

    一瞬间全部脱离后面的队列径直冲向检阅台方向。

    “呀!”

    高台上的大臣们有人始料不及,忍不住惊呼出声,也有人将目光投向皇帝,却见皇帝神色如常,没有什么惊讶。

    众人这才放下心来。

    “陛下,这李奕想干嘛?”皇后符氏侧首凑到皇帝耳边小声问了一句。

    柴荣笑道:“皇后只管看着就是。”

    其实皇帝心里也有些好奇,李奕确实向他提前禀报过,说是在检阅时他会亲自带人演练冲阵骑射。

    但言语上的描述自然比不上亲眼所见来的更直接。

    果不其然。

    就在距离检阅台百来步远的地方,李奕猛地偏转马头,原地转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朝着高台侧边的靶标奔去。

    而他身后的一百骑兵同样紧随而去。

    “取弓……射!”

    李奕大喝一声,率先拿起挎在腰间的角弓,迅速抽出一支箭矢,抬手便射。

    咚——

    一箭正中靶心。

    与此同时,其余一百名骑射手,同样引弓射箭,一阵箭雨瞬息而至,全都命中无一脱靶。

    虽然都没有射中靶心,但在百步之外,一百名军士齐射,尽皆射中靶标,而且还是在快速骑行中,空出双手射箭的同时,还能保持战马奔驰的稳定。

    这等骑射控马技术谁敢说一句不过如此?

    “再射!”

    李奕又是一箭射出,毫无意外再中靶心。

    “咻咻咻——”

    百名军士再次齐射,依旧无人落靶。

    “三射!”

    李奕的第三支箭正中靶心的同时,另外一百支箭紧接着中到靶上。

    “收!”

    这一切说来话长,实则不过电光火石之间。

    在场众人反应过来的时候,李奕带领着一帮精锐骑士,已经从靶标方向折返回来。

    与此同时,马仁瑀率领的内殿直人马,都提前得到过命令,整齐列队停在高台不远处。

    “请陛下校阅禁军!”

    李奕胯下一匹鬃毛长飘的黑色战马,蹄声阵阵,来到高台之下,他翻身下马行礼。

    “好!很好!”

    皇帝看来对于李奕特地设计的这一出表演非常满意。

    当然,这也正是李奕刚才玩花活的目的。

    整顿禁军之事,皇帝不仅想看到焕然一新的军仪军容,肯定也盼着能练出真正强大的军队。

    短时间内,想要向皇帝证明禁军有多大的战力,这不太现实。

    训练的再好都不如真刀实枪的拉到战场上干一仗。

    但李奕通过刚才一连串的表演,也想要以此告诉大伙儿,禁军中不缺能人,这次整顿禁军,他是真的下足功夫拣选了精锐出来。

    这时,皇后符氏突然道:“陛下,妾身倒是想起来,上月二妹给我写了书信,提到之前李都使去拜访魏王时,就曾显露过一手叫什么……”

    “对了,叫三星连珠的射箭本事,说什么箭头中箭尾,三支箭头尾相接。”

    “原本妾身还不太相信,什么样的箭术有那般神奇,还觉得是我那二妹久居深闺多年,没见识过什么军伍之事,被谁给蒙骗了呢。”

    “可现在看过李都使的本领,妾身倒是有些相信这事了。”

    说话间,符氏凝脂玉肤的脸上绽放几分笑颜,头上的步摇微微颤动,带着珠玉衔垂随风摇摆。

    然而李奕却有些好奇,符二妹和皇后的关系这么亲近的嘛……听大符后话里的意思,姐妹俩应该时常写信往来。

    可大符后毕竟已经出嫁多年,姐妹俩应该没什么见面的机会,时间久了感情多少会变淡吧。

    不过更让李奕疑惑的是,皇后突然提这么一茬,总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大符后肯定不是个说话不经大脑的懵懂少女……像她这种很有主见的女子,说的任何话都会有含义。

    只可惜李奕一时琢磨不透。

    听了大符后的话,柴荣爽朗一笑道:“李都使的本事在高平和忻口两战中已经向大伙儿证明过,箭术出色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说着,柴荣看向李奕,赞许道:“若此次整顿禁军之后,军中皆是你刚才所领的那般精锐,那这天下还有何处是朕去不得的?”

    李奕闻言不免汗颜,刚才他带着的那一百人,可都是从禁军各部中挑选出的精锐。

    就算放在靠游牧吃饭的草原上,都算是不可多得的顶尖人才。

    要是皇帝真想让禁军中所有人都能有这本事。

    这不是瞎扯吗?

    好在柴荣也只是这么随口感慨一句,他自己本就是战阵出身的皇帝,自然也清楚军队中的具体情况。

    柴荣微微点头道:“你干的很不错。”

    虽然还没检阅到禁军其它部队,但仅看不远处内殿直的人马,那股子言行令止的严整气势。

    皇帝也知道李奕肯定是下了功夫的。

    接下来。

    李奕亲自担任旗手,骑着马来回奔驰,不停挥舞着令旗,指挥禁军各部按照排演好的阵列,依次从检阅台下方通过,接受皇帝的检阅。

    “大周万胜!”

    “陛下万岁!”

    禁军受阅的部队在途径检阅台的时候都会变换武器方向,同时将脑袋一齐朝向高台上的皇帝仪仗,整齐划一的高喊着口号。

    眼见一支支严整有序、气势如虹的队列在高台之下通过。

    皇帝柴荣的笑意就没有在脸上消失过。

    李奕也不免松了口气,想来自己这几个月来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随后。

    受阅各部以骑兵、步兵、弓箭手、弓弩手等各兵种为单位,集合起来一起操演偃月阵、横山阵等军阵排布,以及各兵种间的协调配合。

    不得不说,经过五代以来的军队积累,后周禁军的底子确实不差。

    毕竟五代的开国皇帝们靠的就是手下的精锐部队才能够上位。

    而这些精锐最后又都成了禁军。

    再加上从后晋以来,就有从地方藩镇搜刮精锐,充任禁军的传统。

    地方节度使们被薅的越来越弱,禁军却越变越强,现在到了柴荣继位,通过李奕之手大力改革禁军。

    更是成千上万的从地方藩镇、州县征收精锐人员。

    所以这次接受皇帝检阅的部队,里面虽然有新补充的人员,但很多都是地方藩镇的从军之人,兵员素质是很有保障的。

    经过了十天半个月的磨合,在操演的时候已经颇有气势。

    但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再强大的军队也遭不住弱鸡主将的一波送……就如历史上的那位驴车战神。

    等到检阅结束。

    皇帝就地设宴款待群臣,又赐胙于文武大臣,并分享祭祀用的酒醴,以示恩宠之意。

    同时在宴席的过程中,皇帝的封赏也下来了。

    ……

    “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范质,改为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

    “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判三司-李谷,改为守司徒兼门下侍朗、平章事,监修国史。”

    “以中书侍郎、平章事-王溥,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以枢密院学士、工部侍郎-景范,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

    “以枢密使、检校太保、同平章事-郑仁诲加兼侍中。”

    “以枢密副使、右监门卫大将军-魏仁浦,为枢密使、检校太保。”

    “……”

    皇帝先对文臣们进行了封赏,其中枢密院虽管军事,但主官不是武夫出身,所以也算到文臣里面。

    李奕坐在一旁静静听着,对于其他人的封赏他没在意听,主要是放到了六个重臣的身上。

    宰相从三个增加到四个,多了个中书侍郎景范。

    景范兼判三司,也就是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等三司。

    委任宰相专判三司事务,这是中晚唐以来的传统,一直到北宋元丰改制前都是如此。

    担任此职的宰相号称“计相”。

    不过相比于另外三位宰相,景范只能被称为末相了,也就是排位最低的一个。

    其中宰相范质是弘文馆大学士,加了这个头衔说明他就是首相,排位第一。

    而李谷加兼监修国史,那就是次相,排位第二。

    王溥则比景范多了个集贤殿大学士的头衔,自然就是排位第三。

    除此之外,枢密副使魏仁浦如李奕之前预料的那般,这次整顿完禁军后,直接转正为枢密使。

    虽然郑仁诲的枢密使职位没有被去掉,还加兼了侍中的荣衔。

    但有鉴于对方从皇帝御驾出征回来,就没有再到枢密院主持过事务,据说年老体衰导致病情反复,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因此郑仁诲这个枢密使已经是空有名头。

    看来以后魏仁浦在枢密院内是真正的说一不二了。

    当然,枢密使的权力也没想象中那么大。

    自从郭威以枢密使之位,篡夺后汉的江山之后,枢密使已经逐渐以文官担任。

    枢密院也开始沦为了皇帝的传话筒。

    不过魏仁浦极受柴荣信重,李奕准备日后跟对方要打好关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