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元年,十二月。
一场大雪过后,整个东京城银装素裹,皂靴在雪地上踏过,留下掩没脚踝的印痕。
内殿直的校场。
李奕伫立在高台之上,一身兽首肩吞的铁甲,在冬日晴空的阳光映照下,崭新的甲片折射出细碎银光。
他脸色肃穆,英挺的面容略带坚毅,披着的绛红色大氅,在凌冽的寒风中肆意狂舞。
高台之下,数千人的步、骑整装列队,一眼望去刀枪如林,慑人的气势扑面而来。
“内殿直全部人马已召集完毕!”
“请都指挥使教阅!”
马仁瑀在队列中巡视一圈,接着骑马快跑几步,来到高台之下,翻身下马行礼禀报。
李奕点了点头,马仁瑀随即退到一侧。
“明日陛下在西郊圜丘祭天,入奉太祖皇帝神主,郊祀之后陛下要大阅诸军。”
李奕剑眉微凝,目光掠过台下数千将士,声如洪钟荡开。
“到时尔等是受阅的先头部队,也将是禁军各部的表率,希望你们不要给本都使丢脸,让陛下失望。”
“若哪个敢在御驾前出半分纰漏——”
“定斩不饶!”
话音落下,校场上顿时响起整齐划一的称“诺”之声,震耳欲聋。
“很好!”
李奕颇为满意的点点头。
望着眼前这帮自己亲手编练的人马,他心底不免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
历时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赶在皇帝正月郊祀之前,完成了整顿禁军的工作。
明天就是向皇帝全面展示成果的时候。
“明日寅时校场集合,现在都散了吧!”
随着一声令下,军卒们在各自将校的带领下,井然有序的撤离了校场。
这次整顿禁军,内殿直的人马扩编至五千人,分为左、右番,每番各辖五指挥,共两千五百人。
而左、右番相当于普通的军一级,主将为左、右番都知,有军都指挥使的地位待遇。
由此,李奕这个内殿直都指挥使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本来他的职位相当于厢都虞侯的级别,但现如今则是正儿八经的厢都指挥使。
也算是正式踏入到了高级将领的行列。
除此之外,内殿直的其它将领也进行了部分调动。
其中左番都知为刘元茂,此人在内殿直中待了多年,先前担任小底四班都知,等同于指挥使一级。
而右番都知则为张茂常,他是李奕曾经的上司,担任典旗仪卫的左右都知,级别和刘元茂一样,只是指挥使。
这两人能被提拔起来,也是李奕向皇帝举荐的。
至于李奕的结义兄弟张建功和李汉超。
二人自然也获得晋升。
张建功担任左番都虞侯,从军使升为了军都虞侯。
不过他这个军使,原本是李奕的亲兵大队长,手下管着两百多号人,比普通的军使多管一倍人马。
名义上虽是军使,但实际地位并不比指挥使要低。
而李汉超则顶替张建功,成了李奕的亲兵大队长,从十将晋升为了军使。
不得不说,李汉超算是几人中运气最好的。
从他加入禁军到现在,不过短短数月时间,就一路晋升。
先是起步就是十将,现在又升为军使,地位更是相当于指挥使。
大概这就是常说的干得好不如跟对人……
……
对于整顿禁军的具体过程,李奕是分为三个阶段来的。
第一阶段是裁汰老弱、点选精锐。
把禁军中那些不堪用的人员全部淘汰掉,剩下的人员再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军卒。
其中上等军卒为国家的野战部队和对外作战力量。
负责直接参与一线肉搏战斗。
中等军卒则是协助上等军卒作战,以及担任守城和警备等防守任务。
至于下等军卒,也并非不能打仗,只是战斗力稍微弱了些。
所以主要负责工程运输和后勤保障等事务。
但必要的时候也是要上阵厮杀的……比如攻城拔寨这种伤亡巨大的战斗,肯定不能让精锐上去白白损耗,一般都是让辅兵役卒们先顶上去。
虽然听起来很残忍,但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而那些淘汰下来的老弱,又从中择选了一部分,充作战场上的役卒。
这部分基本就没什么战斗力了,相当于辅兵中的辅兵。
不过用来养养马、洗洗刷刷,干些日常的杂活倒也足够。
说起来,整顿禁军的第一阶段是最耗费精力的,足足花了接近三个月时间。
毕竟后周禁军积弊已久,十余万的人员拣选,肯定快不了,这已经算是比较快的。
而第二阶段,则就是接受各地送来的新兵。
这件事可以和第一阶段同时进行,反而是最容易的,送来一批人就立马分配到各部。
不过第二阶段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可以说是到现在还没彻底结束。
因为禁军需要补充的人员足有数万人,而且还要求一定的质量,歪瓜裂枣肯定不行,所以不能一时半会儿全都到位。
送来的新人都先补充到龙捷、虎捷、铁骑和控鹤这四大主力中。
到现在为止,四大主力军基本已经满编。
其余部分还没满员的军队,也在陆陆续续送人过来,应该很快也能补齐人手。
同时李奕麾下的内殿直也享有优先权,他的五千人马很快就补充完成,甚至现如今都整训的差不多了。
最后就是第三阶段,训练军队的事。
各部都补充了新的人员,需要操练磨合,才能具有完备的战斗力。
但这事也不影响什么,禁军各部原有的骨架还在,以老带新的方式,按部就班的训练就可以。
总而言之,整顿禁军的事情已经算是完成。
差的也就是实战的检验。
……
傍晚时分。
赵匡胤匆匆赶来了内殿直。
一进营房,他便恭敬行礼道:“李都使,属下已经巡查完禁军各部。”
李奕正在翻看名册,听到赵大声音,他抬头笑道:“赵都虞侯辛苦了,快过来坐下歇歇。”
闻言,赵匡胤犹豫了一下,这才走到李奕下手的位置,端端正正的坐好。
眼见赵匡胤的表现,李奕心中不免感慨。
想想年初的时候,也是一场大雪过后,在早饭铺门口,自己失手打死赵大的表弟。
那时的李奕为此烦恼忧虑,甚至一度到了心灰意冷的地步。
特别是在得知赵大的姑姑也投井自杀,他更是连以后自己会怎么死的都已经想好。
但如今呢?
未来的宋太祖在自己面前,似乎也没让人觉得有什么可怕的,反而还要恭恭敬敬的向自己行礼。
在掀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才显得更真实。
说到底,赵匡胤也只是个肉体凡胎,历史上,他能成功的黄袍加身,既有自己的努力,也有运道的加成。
但显而易见,这份运道现在已经转移到了某人身上。
说话间,李奕把营房外的亲兵喊了进来,吩咐道:“去给赵都虞侯倒一盅茶水来。”
赵匡胤连忙道:“属下不渴!”
“唉——”
李奕放下手中名册,轻叹一声,看向赵匡胤,“赵兄,你我已经朝夕相处数月,本该更加亲近才是,怎么感觉反而生分起来?”
其实经过这几个月的相处,李奕对赵匡胤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转变。
只要赵匡胤不存心与自己为敌,他不介意跟对方彻底握手言和,哪怕是吸纳进自己的义社兄弟里,又有何妨?
随着地位的逐渐提升,李奕看待事情的角度已经全然不同。
曾经他对赵匡胤最大的忌惮,不过是未来宋太祖的这个名头。
可若是赵大没机会走到那一步,以他的能力又何尝不是一员良将?
就如一句话说得好:培养出一个敌人很容易,但能把潜在的敌人为我所用,那才是真本事。
与此同时,听到李奕的话,赵匡胤愣了一下,黑黢黢的脸上,似乎闪过几分无奈。
良久之后,只听他叹气道:“不瞒奕哥儿,我并非想与你疏远,这几个月来你以诚相待,我早已在心中把你视为手足兄弟。”
“可家父……我也劝过许多次,他老人家却难以放下姑姑的事。”
“我这做儿子的,夹在兄弟和家父之间,实在两难啊!”
赵匡胤的这番表现并不像作假,而且他能毫无保留的说出他爹赵弘殷的心思,看来他确实没把李奕当做外人对待。
否则以赵匡胤的孝顺程度,怎么可能会在旁人面前说自己亲爹的不是。
不过听了这话,李奕倒是明白了。
看来被他亲手打死的赵大表弟不是关键,反而是那个自己投井自杀的赵大姑姑,成了赵大他爹的心结。
这倒是奇了怪了……被打死的无所谓,自杀的就不行了。
心中这么思量着,李奕面色却不显,反而安慰道:“令尊年纪大了,思亲思旧在所难免,未必就是在怨我。”
“此事暂且不论,你我平日自然还是兄弟,莫要再像先前那般生份了。”
李奕说的这话显得很大度。
言语里的意思是不介意赵大他爹对待自己是何等态度,他本人是真心把赵大当兄弟看待。
这时,亲兵送进来一盅热茶,放到了赵匡胤面前,随即又退了出去。
端起热茶抿了一口,赵匡胤好似下定了决心,当即道:“奕哥儿说的对,家父那边终有一日会想通的,不能让这事伤了咱们兄弟的感情。”
“愚兄做得不对,还望奕哥儿见谅!”
“你看看。”李奕皱眉道:“赵兄又说这见外的话不是?”
“哎呀,不说了,不说了……”
接下来。
两人又将话题转回到了正事上。
赵匡胤奉李奕的命令去巡查禁军诸部,主要是看看关于明天检阅军队的准备工作。
这次皇帝大阅禁军。
除了内殿直的五千人马之外,龙捷、虎捷、铁骑和控鹤四支主力军,也各自抽调五千人马参加。
再加上殿前司和侍卫司其它各部也要抽调部分人员参与检阅。
此番总共有接近四万人马接受皇帝检阅。
占了禁军总数的三分之一。
而李奕这个殿前点检诸军仪容使的差遣,暂时还没被拿掉,因此他全权负责受阅部队的调度安排。
不过整顿禁军的事由他实际操办,检阅部队的事自然也要他负责。
到时候出了什么差错他肯定跑不了。
等离开内殿直的驻地时,李奕亲自将赵匡胤送到营门口,两人又拉着胳膊说了一通,赵匡胤这才告别离去。
目送着赵匡胤的背影。
李奕脸上的笑意逐渐平淡。
他忍不住揉了揉脸,暗叹道:“地位越爬越高,笑的越来越假,脑袋里一天到晚要琢磨这琢磨那的,还真怀念上辈子十块钱通宵打撸啊撸的快乐时光。”
当然,他也只是这么想想罢了,真要他用现在的地位去换,他又不舍得了。
人啊……确实挺贱的!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