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5200 > 其他小说 > 我武大郎,单挑梁山很合理吧 > 第171章 纺织工坊头领张巧儿
    “乡亲们的心意,武某已经知道了,但大家如此大礼,实在是折煞我也!”

    “都起来把,我武植向大家保证,只要有我梁山一日,便会护得大家周全。

    今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人人有衣穿,有饭吃,有活干,有钱赚!”

    武植一番话说得工匠们越发激动。

    “武寨主仁义!”

    “我等愿为寨主效死!”

    武植转向孟康和阮小七等人,郑重叮嘱道:

    “这些工匠都是我梁山的宝贝,务必让他们吃好喝好,每日三餐,顿顿都要有肉,工钱也要按时足额发放,绝不可有半分克扣。”

    阮小二拍着胸脯保证:

    “哥哥放心,俺们都是穷苦出身,知道饿肚子的滋味,断然不会亏待了这些工匠!”

    张顺也朗声道:“寨主所言极是,我等必当遵从,让工匠师傅们在梁山,吃得饱,穿得暖,干活也有劲头。”

    孟康更是连连点头:“寨主高义,孟康代所有工匠谢过寨主!”

    他心中暗道,这等待遇别说州府官办船场,便是大宋朝廷的将作监,怕也难有。

    安抚了工匠,又叮嘱完一众水军头领,武植这才与朱武并肩离开了水寨船坞。

    回去的路上,山风习习,吹拂着两人的衣衫。

    武植眺望着梁山泊的浩渺水面,以及远处阡陌纵横的田地,心中却在盘算着另一番景象。

    均田之策,固然能让附近的百姓有地可耕,有粮可食,不再受冻馁之苦。

    但这仅仅是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

    要想让梁山真正壮大,让治下的百姓过上富足安稳的好日子,单靠这点田地,是远远不够的。

    他毕竟是穿越而来,深知农业社会的天花板。

    想要真正实现‘民富寨强’,就必须发展工业。

    造船,便是工业的一种。

    朱武见武植一路沉默,便含笑问道:

    “哥哥可是对水师的发展还有何妙策?”

    武植回过神来,看了一眼身旁的朱武,笑着说道:

    “军师,我方才在想,均田固然重要,但只是权宜之计。我梁山若想长久,若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必须另辟蹊径。”

    朱武何等聪慧,闻言眼神一凝,肃然道:“哥哥有何高见?朱武洗耳恭听。”

    武植缓缓说道:

    “我想在梁山附近兴办工坊,发展实业!

    譬如,这纺织。

    衣食住行,衣为首位。我们梁山周边,百姓众多,若能大规模织布,不仅能满足梁山内部需求,更能对外销售,换取钱粮军械,岂不一举多得?”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兴办工坊,还能吸纳更多劳力,尤其是妇孺,让她们也能有活干,有钱赚,减轻家里的负担。”

    待武植说完,朱武脸上露出抑制不住的兴奋之色:

    “哥哥此言,真乃远见卓识,振聋发聩!”

    “我等只知打打杀杀,开疆拓土,却未曾想过从这民生根本处着手!以工养兵,以商富民,此乃强寨之基石啊!”

    “纺织工坊,好!极好!此事若成,我梁山钱粮将源源不断,百姓归心,大业可期。”

    武植见朱武一点即通,并且举一反三,心中大定,笑道:

    “正是此理,军师以为,此事当如何着手?”

    朱武沉吟片刻,道:“此事事关重大,非同小可。首先,需寻觅精通纺织的匠人,

    其次,需筹备场地、采买原料、招募人手,再者,还需制定章程,规划销路……”

    两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大寨之中。

    刚踏入大厅,便见“旱地忽律”朱贵正好在里面。

    听得脚步声,朱贵抬起头来,见是武植和朱武二人并肩而入,且两人神色间都带着几分兴奋,他不由好奇问道:

    “寨主,军师,可是有何喜事?瞧二位谈得如此投机?”

    朱武哈哈一笑,也不隐瞒,便将寨主欲兴办纺织工坊,以工养兵,以商富民的宏图大略简述了一遍。

    朱贵闻言,眼前一亮,赞叹道:“这可是大好事啊!寨主英明!”

    他显得比朱武还要激动几分,“咱们梁山泊的铺子平日里也卖布匹绸缎,若能自产,那利润可就……”

    他搓着手,满脸都是生意人的精明。

    武植与朱武相视一笑,这朱贵不愧是梁山后勤总管,三句话不离本行,处处想着如何为山寨开源。

    “朱贵兄弟所言甚是。”武植点头道,“只是这纺织工坊,从何处着手,还需细细谋划。尤其是这领头之人,需得精通此道才行。”

    话说梁山上都是一帮男人,这种事最好还是找个心细的女子牵头比较好。

    朱贵一听,连忙接口道:“寨主莫愁!小人麾下倒是有个喽啰,姓张名平,他家祖上便是开织布作坊的。

    这张平曾提及他有个妹子,闺名唤作张巧儿,一手织布的绝活,在他们乡里那是数一数二的。

    我这就差人去将她请来,让寨主和军师过过目?”

    武植颔首:“如此甚好,有劳朱贵兄弟了。”

    朱贵办事麻利,不多时,便引着一名年轻女子走了进来。

    那女子约莫二八年华,荆钗布裙,不施粉黛,却自有一股清水出芙蓉般的素雅。

    身形略显纤弱,眉眼间带着几分怯生生的柔顺,正是典型的小家碧玉模样。

    她便是张平的妹子,张巧儿。

    张巧儿跟着朱贵进了大厅,见到上首端坐的武植,以及一旁的军师朱武,不由得心头微紧,敛衽行了一礼:

    “民女张巧儿,见过寨主,见过军师。”

    朱贵笑着摆手道:“巧儿姑娘不必多礼,今日请你来,是寨主有要事相商。”

    随即便将武植打算兴建一座规模宏大的纺织工坊,不仅要满足山寨自用,还要对外销售,赚取钱粮的想法,原原本本地说给了张巧儿听。

    张巧儿听罢,一双秀目倏然睁大,小嘴微张,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色。

    在她这样的寻常百姓眼中,梁山是一群啸聚山林的绿林好汉,每日舞枪弄棒,打家劫舍的地方。

    怎么会想到要正儿八经地开工坊,还是纺织这种细致活计?

    这反差也太大了些。

    武植何等眼力,早已将张巧儿的神情变化尽收眼底,他温和一笑,开口道:“巧儿姑娘,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梁山泊以前的名声,或许并不那么好听。”

    “但今后的梁山,绝非藏污纳垢之地。均田地,是为了让百姓有饭吃;兴工坊,是为了让百姓有衣穿,有钱赚,过上好日子!

    尤其是你们女子,有一技傍身,便能挺直腰杆,活出个人样来。”

    “我希望梁山治下,再无冻馁之虞,再无流离失所。纺织工坊,便是第一步。此事若成,受益的将是千千万万的百姓。”

    张巧儿听得心神震动,先前的那点疑虑被一股莫名的激动所取代。

    她抬起头,看向武植的目光中,充满了敬佩。

    她从未想过,一个传说中杀伐果断的梁山寨主,心中竟怀着如此体恤民情的大志向。

    这与她想象中的绿林魁首,简直判若两人。

    深吸一口气,张巧儿再次深深一福:“寨主高义,心怀万民,巧儿虽是一介女流,也愿为寨主分忧,尽我所能,办好这纺织工坊。”

    此言一出,武植面露喜色。

    “好!有巧儿姑娘这句话,我便放心了。”武植朗声笑道,“这纺织工坊的头领,便由你来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