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5200 > 其他小说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200章 王者归来
    …

    临回东京汴梁城之前,赵俣送给了耶律延禧这个自己的“弟弟”不少礼物,像是之前他送给自己的海东青,像是不少赵宋王朝的特产,以谢他对自己的款待。

    赵俣还对耶律淳、萧常哥、萧奉先、左企弓等人说:

    “贵朝皇帝陛下承大辽九叶之基,临四海纷纭之世。其性豁达不拘,非拘于细谨之君,每以宏阔襟怀驭下,示天下以大度雍容;

    处事果毅决断,虽遭社稷多舛,然屡于危局之中锐意更张,矢志图存,尽显英主之勇略。遇臣工谏言,常虚怀以纳,虽偶有从违,实乃深思熟虑、权衡全局之故。

    至于军旅之事,亲历行阵,敢战之气魄,帝王中少有。

    虽天命有归,国运式微,然其以一己之力,与朕周旋,屡破困局,欲挽狂澜于既倒,尽显忠贞守国之诚。

    诚言,你我两朝形势如此悬殊,他犹能砥砺心志,不屈不挠,此等坚忍不拔之志,非寻常人所能企及,足为一代英杰。

    不怕与你几人明言,若无他临危决断,此役朕必先取燕云十六州及平滦营三州,再图贵朝中京、东京、上京,以复我汉家疆土。

    贵朝能保全宗庙社稷,皆赖他敢于决断。”

    耶律淳等人万万没想到,他们眼中的大昏君耶律延禧,在赵俣眼中竟然如此英明神武。

    按照赵俣的说法,如果没有耶律延禧的英明决断、应对得当,他这次就会灭了辽朝。

    也就是说,赵俣将保全辽朝的功劳全都给了耶律延禧。

    而且,看赵俣的意思,对耶律延禧,还颇有点英雄惜英雄的意思。

    这让耶律淳等人一时之间有点搞不懂赵俣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要知道,一般来说,敌人的评价往往都是,最中肯、最观的。

    所以,耶律淳等人,尤其是耶律淳,忍不住怀疑起赵俣的动机来,‘陛下果真有宋主口中那般英明?’

    可他们记忆中的耶律延禧,似乎总是那个沉迷于畋猎游乐,对朝政漫不经心的君主。他常常因一时的兴起而忽略国事,让朝臣们忧心忡忡。

    耶律淳更是曾无数次在私下里与父亲耶律和鲁斡忧虑国运,担忧耶律延禧会将他们先祖辛苦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

    不想,赵俣却给了耶律延禧这样一番评价。

    耶律淳不愧是这一代辽国皇室中最有政治智慧的人,他很快就想明白了,赵俣如此抬举耶律延禧,是在给耶律延禧背书,免得耶律延禧因为辽国在此役中,连战连败,赔偿了大量岁币和利息,又丢了易州、涿州、金坡关、山后九州,以及西夏这个至关重要的盟友,而遭到清算,失去皇位。

    敌所欲者我不为,敌所不欲者我为之。

    耶律淳忍不住去想,‘宋主力保陛下践祚,恐非存善念,实乃揣度:若陛下承大统,其覆灭我大辽之胜算,或胜于他君在位之时,此诚养敌自重、包藏祸心之举也?!’

    不只耶律淳想到了这一点,萧常哥也想到了这一点。

    萧常哥用眼角的余光看了一眼耶律淳,心想,‘昔者,先帝晏驾之时,若越国王膺大统,效宋主践祚之姿,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于内则惩治奸佞贪腐,任贤德,远小人;于外则整戎伍、修武备,以武慑敌。革除百年之积弊,振起九边之雄风,则我大辽之盛,或可再续。何至今日,失地赔款,遣金帛以纾难;嫁公主以和亲,忍辱而保社稷?’

    这不是萧常哥一人的想法,而是很多辽人的想法。

    也正是因为清楚辽人有这样的想法,赵俣才说了这番话,想要助耶律延禧一臂之力,让他继续当这个皇帝,不然,要是辽国的皇帝真从耶律延禧换成了耶律淳,赵俣要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可能要多费不少劲。

    而只要辽国的皇帝依旧是耶律延禧,等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率兵起来反辽,赵俣只要掌握时机,别说收复燕云十六州了,他甚至都可以收复草原。

    所以说,耶律延禧继续当辽国的皇帝对赵俣才是最有利的。

    但话又说回来,即便赵俣十分希望耶律延禧能继续当辽国的皇帝,可他也只能帮到这里了,再多,那就不是帮耶律延禧了,而是在害耶律延禧了。

    耶律淳等人刚走出赵俣的行宫,迎面正好碰到了来行宫找赵俣的萧普贤女。

    在场的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萧普贤女和耶律淳都是很明显的一怔!

    尤其是,当耶律淳看清了,萧普贤女已经穿上了汉人的宫装,更是梳成了汉人已婚妇人的发髻了之后。

    此时的萧普贤女,衣袂飘飘,发髻高挽,珠翠点缀其间,从前的冷艳英气收敛了不少,平添了几分温婉之气,那双曾经闪烁着草原儿女特有的自由眼眸中,此刻似乎蒙上了一层稳重的薄雾,让人看不清其内的波澜,昭示着她身份与心境的转变。

    耶律淳的目光在萧普贤女身上停留了片刻,那复杂的神色中既有惊愕,也有难以言喻的失落与痛楚。

    过了好一会,耶律淳才微微颔首,以礼相待,却难以掩饰他内心的波澜。

    萧普贤女只是淡淡地看了耶律淳这个失败者一眼,就走进行宫,去见赵俣了。

    耶律淳知道,萧普贤女慕强,想嫁的是英雄,而他,不仅输了与赵俣之间的战争,更是将萧普贤女输给了赵俣,哪里还能让萧普贤女正视他?

    耶律淳心中五味杂陈,却也只能黯然神伤,默默转身离去。

    耶律淳深知,自己与萧普贤女之间,已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鸿沟,那条鸿沟名为“败北”,名为“命运”,他想奋发图强,再将萧普贤女抢回来,只怕是痴心妄想了。

    耶律淳一行回到燕京了之后,萧奉先在第一时间将赵俣对耶律延禧的评价告诉给了耶律延禧。

    耶律延禧大喜,对左右说:“昔时朕纵马射猎,众人皆道朕荒废朝政,却不知朕以猎练军,乃发扬祖制。独宋主知朕英主勇略、坚忍不拔,足见其识人之明,朕惜败于他之手,亦算不冤。”

    觉得这么说,还不够,耶律延禧又说:“虽辽宋势殊,朕却能以谋止戈,保宗庙社稷不失,此非天命所归乎?”

    实际上,耶律延禧也知道,他这次输大发了,搞不好会把他的皇位都给弄没了,于是,他又开始谴责祖先打草谷的危害:“昔我大辽以‘打草谷’掠民财、夺人畜,抢夺粮帛,看似逞威,得一时之利,却种下百年恶果,方有今日割地、赔款、和亲之祸。”

    说到这里,耶律延禧语气一转:“今朕将先祖所掳掠之财帛尽数还给汉人,定能教辽宋两朝化干戈为玉帛,永结盟好,共赴太平盛世。”

    耶律延禧的言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仿佛他已经看到了辽宋两国百姓和睦共处,共享太平的盛景。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萧奉先等人的建议下,耶律延禧下旨,以保住燕京路、平州路以及跟赵宋王朝签署了更平等互惠的和约为由,放假十日,举行庆祝活动……

    ……

    不提辽国方面如何庆祝他们的胜利,只说将燕地这里的事情全都交代完毕了之后,赵俣就率领数万人凯旋。

    从雄州到东京汴梁城的距离大约也就三百公里左右。

    一般来说,正常的行军速度一天大约能走三十到五十公里左右。若按此速度计算,从雄州到东京汴梁城,大概需要六到十天时间。

    可这点路程,赵俣一行竟然走了近一个月。

    赵俣一行之所以走得这么慢,除了因为他们这一路之上有较多的仪式性活动,还因为赵俣亲自去了河北的一众军事重镇,对河北的这些重镇进行了实地考察。

    如今,西夏收复在即。

    甚至可以说,收复西夏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而一旦赵宋王朝收复了西夏,那么赵宋王朝在西边就用不了那么多兵马布防了。

    下一阶段,赵宋王朝的主要军事对手,就是辽国。

    将来,赵宋王朝防御辽国,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原来的西夏地区;

    第二部分就是即将收复的云地,也就是山后九州;

    第三部分就是河北。

    西夏和云地都有天险可守。

    关键,辽军就算是攻破了西夏,赵宋王朝还有陕西六路可以进行防御;辽军就是攻破了云地,赵宋王朝还有河东可以进行防御。

    唯独这河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辽国的骑兵只要南下,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威胁到赵宋王朝的首城东京汴梁城。

    所以,河北是赵宋王朝的弱点,也是赵宋王朝防御的重点。

    为了做好河北的防御。

    赵俣准备在河北布置三条防线,四知府、四总管。

    这第一道防线就是易州、涿州、雄州防线。

    这第二道防线就是四知府、四总管。

    一是中山府知府詹度,军事总管刘法——统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八州军。

    二是真定府知府陈遘,军事总管王厚——统真、相、邢、赵、洺州。

    三是河间府知府赵鼎,军事总管折可适——统瀛、莫、雄、贝、冀、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州军。

    四是大名府知府李纲,军事总管童贯——统北京、澶、怀、卫、德、博、滨、棣、通利、保顺州军。

    赵俣要求四知府、四总管积极调将来闲置下来的西军来河北,及招募河北健勇充军,以为备边之画。

    赵俣想用这四知府、四总管来建立起河北军事组织体系,通过这套体系来招兵买马,充实实力,以此来巩固和加强河北的防御。

    这个想法,赵俣并不是临时起意的,而是他早就跟朝中的一众文武大臣商量过了。

    而黄河则是第三道天然防线。

    赵俣希望通过这样加强部署,使得河北的防线固若金汤。

    当然,目前来说,这还只是一个想法,毕竟,赵俣想重用的这些人,目前大多还在西北地区帮赵宋王朝收复西夏。

    现在,赵俣只是先熟悉一下河北。

    将河北的底摸完,赵俣在河北的官员和将领的相送下,离开了河北。

    大臣代表詹度,还作了一首《平燕诗》,称赞赵俣:

    长亭春色送英雄,满目江山映日红。剑戟夜摇杨柳月,旌旗晓拂杏花风。行时一决平戎策,到后须成济世功。为报燕山诸将吏,太平取在笑谈中。

    洪武三年,正月十九,赵俣一行回到了东京汴梁城,凯旋而归。

    章惇等人组织了极为盛大的欢迎仪式,汴梁城中的官吏以及百姓十里相迎。

    欢迎仪式场面搞得很宏大,锣鼓喧天,鸣鼓吹笙,彩旗飘扬,整个汴梁城被一片喜庆的氛围所笼罩。

    赵宋王朝的官员,自章惇以下,全都列队迎接。

    一次战场都没上过的赵俣,身披铠甲,坐骑高头宝马,威风凛凛,身后是大队骑兵,以及雄赳赳气昂昂的神机军,浩浩荡荡地开进汴梁城去。

    赵俣来到内城皇宫,缓缓登上大庆殿,坐回自己的龙椅。

    大殿之内,香烟缭绕,赵俣神情肃然地端坐在大殿龙椅上,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怒自威的王者之气。他的目光扫视过殿下的群臣,每一道目光都似乎蕴含着千钧之力,让人不敢直视。

    所有大臣都发现,赵俣这次凯旋回来,气质与往昔大不相同。昔日的他,虽贵为帝王,但总给人一种温文尔雅、书卷气浓重的感觉。而今,他的身上却多了一股凛冽的杀气与沉稳的霸气,那是战场与胜利的磨砺所赋予他的独特气质。

    大殿之下,群臣山呼万岁,声音震天动地。

    赵俣微微抬手,声音沉稳而有力:“众卿平身。”

    等大臣全都起身了之后,赵俣朗声道:“此番征程,赖卿等筹谋襄助,朕携山河胜绩,见社稷安宁、百业俱兴,皆卿等守国之功,朕心甚慰,特于此日,论功行赏,以彰忠良。”

    赵俣也不废话,直接颁布论功行赏的圣旨:

    “朕此次御驾亲征,数败契丹,讨回岁币、息钱,又得易、涿、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一州之地,以此安华夏之生灵,绍祖考之先志。所赖庙堂之策,集此不世之勋。当有酬庸,以昭异数,可依下项:章惇除太傅、进封楚国公;曾布、韩忠彦、苏辙、蔡卞、郭成各进官二等以上,并依恩例加勋封,其余有功人士,详细统计,不吝升赏……”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