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神雕剧组再次投入到紧张的拍摄工作中。
由于一部分工作人员回家过年,此时拍摄的场景多为零散剧情,只有两个文戏组有所不同。
余敏捷的文戏A组主拍武林大会期间的室内剧情,以及襄阳大战期间的室内剧情。
这部分的剧情以郭靖、黄蓉、大小武、郭芙、郭襄以及杨过为主。
胡小北的文戏B组主拍古墓内戏份,这部分的剧情以小龙女、大小杨过以及李莫愁师徒为主。
除了杨过比较忙一点,需要两组跑之外,其他演员基本不怎么重合。
古墓这段戏是杨过和小龙女的重头戏,本来余敏捷是想着能一起拍摄的。
奈何随着拍摄进度的变化,以及剧组资金的压力,投资方马大俊已经开始要求剧组方面缩减不必要的开支。
类似于一些不必要的武打戏份,以及可以删减的文戏部分,投资方的意思是能减的尽量减掉。
两次襄阳大战和武林大会的剧情是难得的大场面,如果可以的话,余敏捷是真的不想删掉哪怕一个镜头的戏份。
可在种种压力之下,他也只能做出取舍。
情情爱爱的戏份什么剧都能拍,机会多的是,大场面的战斗戏份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如此一来,余敏捷果断将古墓戏份抛下,全身心投入到大场面戏份的拍摄之中。
虽然目前大场面的拍摄尚未全面启动,但作为与之紧密关联的室内戏份,同样是这部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室内戏凭借其独特的场景布局与细腻的情感互动,不仅能为宏大叙事埋下伏笔,还能深入刻画人物内心。
与大场面戏份相互映衬,共同推动剧情发展,二者一体同功,共同构建起完整的故事架构。
原时空里,小杨过的演员演起来太过闹腾,令观众十分反感。
大杨过出场时也是轻佻油腻的不行,一天天就知道挑逗小龙女,跟个二流子似的。
胡小北之前在新昌拍摄了小龙女的出场戏份,里面就有一段小杨过的戏份内容。
在他的指导拍摄下,这段戏份里的小杨过并没有那么令人讨厌。
现在要拍摄的古墓戏份中,也有小杨过的戏份。
也就是说,从孙婆婆身死这段内容开始,小杨过的表演方式发生了变化,基于剧情而言,这样的转变也是合理的,并不会显得突兀。
至于小杨过早期的剧情,那就和他胡小北无关了。
在胡小北的指导拍摄下,小杨过经历了孙婆婆之死,整个人成长了许多,不再那么闹腾。
而在古墓待了几年的大杨过,自然也就不会那么油腻浮夸。
原时空里,拍摄小龙女让小杨过睡在寒玉床上修炼,小杨过闹腾,小龙女因此还打了他的屁股。
这段戏份当时因为安小茜打了小杨过的屁股,还特意让小杨过的扮演者小叮当打她的手掌,算是还回去。
没想到,这个小叮当他真打,还是很用力的那种……
有胡小北在,哪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自然有所改动,以更符合原剧情。
至于大杨过的戏份,两人应该是相敬如宾才对。
大杨过不应该是带着那种挑逗的性子,一天天就像是在勾引着自己的姑姑似的。
在这一点上,不仅观众们看不下去,就连原著作者金老爷子也看不入眼,对此表示难以接受。
在胡小北的指导拍摄下,小龙女和杨过在古墓中的相处应该是师徒、亲人、朋友。
他们虽然关系亲近,但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尺度。
最起码在古墓戏份中,杨过是比较符合原著的。
出了古墓之后,他的性子有所变化,那也是正常的,至于变得好不好,那就和胡小北没有关系了。
古墓戏份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初入古墓、教导大小杨过练功、对战李莫愁师徒、小龙女受伤定情、独臂杨过期间的古墓戏份。
除了独臂杨过戏份需要郭芙、黄蓉等角色进行配合,其它戏份人数都只控制在2-4人之间。
此时天气寒冷,古墓中却也有着一些水戏需要拍摄。
好在有胡小北提前准备,浅水区的水可以进行排放更换,算得上十分干净。
此外,胡小北的拍摄效率极高,杨过和小龙女的水戏部分也不需要遭多少罪,基本一遍就过了。
尤其是小龙女的水戏部分,在胡小北影子能力的护持下,安小茜也就是表面浸了点水,实际上并不会受到影响。
可即便如此,小龙女的戏份还是不够保暖,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安小茜还是冷得不行。
好在拍摄间隙可以裹上保暖大衣,加上胡小北的拍摄速度极快,很少需要重拍,顶多也就是关键内容保上一条。
所以,冷也只是冷拍摄的那一会儿时间,其它时候还是挺暖和的。
早在九寨沟的拍摄期间,胡小北就让安小茜练习弹琴,就是为了拍摄古墓中的一段戏份。
这段戏里小龙女弹着《淇奥》,对着大杨过讲述这首诗是祖师婆婆喜欢的,引出了林朝英和王重阳的故事。
胡小北对这首诗歌早有准备,因此才会让安小茜练习弹琴。
他准备在这段戏份的拍摄中加入古风歌曲的背景音乐,或者说,就是让安小茜来弹奏和演唱这首诗歌。
只不过这首诗歌经过胡小北的改编,已然有所不同就是了。
拍摄现场,灯光聚焦在古墓浅水区附近的地面上。
安小茜饰演的小龙女一袭白衣,端坐在古朴的琴案前,手指轻拂琴弦,琴音袅袅。
饰演杨过的黄小铭也沉浸在角色中,静静聆听着小龙女的讲述。
胡小北站在监视器后,眼神专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每拍完一段内容,他都会和旁边的工作人员交流几句,对下一个镜头的调度进行最后的确认。
现场安静极了,只有那悠扬的琴声和安小茜轻柔的歌声在古墓中回荡。
胡小北为了让歌曲完美契合林朝英对王重阳的情感,在创作上颇费心思。
旋律采用五声音阶,以级进和小跳进为主,勾勒出柔和婉转的基调。
主歌部分,音符平稳流淌,好似林朝英在低声诉说往昔与王重阳相处的回忆,每一个音都饱含着眷恋。
副歌部分则陡然升高音域,运用大幅度的音程跳跃,如从低音mi直接攀升至高音,将林朝英爱而不得的痛苦与不甘瞬间爆发出来。
配器方面,主奏选用古筝,其清脆又略带忧伤的音色,完美奠定了全曲哀伤的氛围,每一次拨弦都像在拨动林朝英的心弦。
间奏加入了萧,萧声的悠远空旷,进一步强化了林朝英独守情殇的孤独寂寞。
再搭配上轻柔的弦乐组,如潺潺流水般烘托着细腻的情感。
打击乐选用编钟与木鱼,以简单的节奏适时点缀,为歌曲增添了古朴典雅的韵味,仿佛带着岁月的痕迹,讲述着那段尘封的爱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