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人听魏昭回来转述,才知道在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一时间全都静默了。
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崔氏赶忙派人去看看情况,过了一会儿婢女前来回禀,说是唐公子带人将封死的小门又打开了,众人不免失笑。
程家几位少夫人率先向唐氏发难。
“我说你知道了沈家小姐的事情,怎么一点也不难过,原来是早就知道内情了。”
“就是,一点风声都不漏,白让我们担心了那么久。”
唐氏慌忙解释道:“真的冤枉,夫君当日只说了一句让我信他,他不会负我,其他的他什么也没说。”
四嫂打趣道:“你怎么那么傻,就这一句话,你就信了他,那一天他卖了你,你怕不是还在帮他数银子吧?”
众人哄笑起来。
唐氏神色羞赧道:“我也不知道,就是他说这话的样子,让我觉得是真的。”
就连程裕也有些晃神,虽然当日程明熠将自己的打算跟他一五一十的说过,但是当君临天下的机会就摆在眼前时,他其实不太敢相信儿子真的不在乎。
如今看来,是他低估了自己的儿子。
等着程明熠、元晔和韩晏从宫里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沈度被俘,但沈家在朝中还有一些人需要仔细处置,以免刚刚稳定下来的朝堂再次发生动荡。
程明熠这才将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大家。
原来当年他被沈度救回江州后,开始并没有发现异常。而他接二连三收到的有关程家的坏消息后,在沈度的蛊惑下,曾有一度确实想要反了朝廷。但后来沈珍的出现,让他察觉了异常,每一次见面,沈珍都用同情和愧疚的眼神看着他,同情他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愧疚?
他又想到一直传不回程家的消息,即便有廷尉府的人看着,他也不相信沈家的人完全没有办法送信给程家,除非是有人不想把他活着的消息告诉程家人。
若是沈度所为,倒也可以理解,毕竟两家之前没有什么交情,收留他已经是件极其冒险的事情,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份危险。一旦被人顺腾摸瓜,沈家也会收到牵连。但是他觉得奇怪,沈度明明可以拒绝他,为什么答应了却又不肯去做,或许理由没那么简单,而且沈珍太过奇怪。
有了疑心,就总能发现不妥之处,后来甚至让他察觉,沈度居然和李德有联系。
然后慢慢地,他查到了越来越多的东西。
沈度竟然是程家惨案中最大的黑手!
他原本想要杀了沈度为程家人报仇,但行动之前,却被沈珍阻止了。
沈珍说可以帮他拿到兵权,恢复程家的声誉。他原以为沈珍帮他是希望他放了沈度,却不料沈珍什么要求都没有提。
之后他和沈珍在沈家办了婚礼,两个月后,沈珍告诉父亲她有了身孕,沈度这才允许程明熠前往越州。
在沈家来信说沈珍生了一个男孩以后,沈度才开始慢慢放权给程明熠。此前他看似受到沈度重用,但其实根本没有接触到江州的军权。素日里,只是帮沈度练兵而已。
后来静安王摄政,元晔监国,程明熠就悄悄派人去联络了元晔。
程明熠原本计划借沈度之力平定柔然,然后将他的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沈度为人谨慎,江州军的将领又很团结,权利转移并没有计划中的那么顺利。
而且还没有等到柔然兵败,沈度就在朝堂里操控小皇帝兴风作浪,逼的元晔不得不隐藏起来。
他便索性按照沈度的意思,起兵造反。
如今的朝廷已经积重难返,不破不立,这未必是一件坏事。
从凉州到建康,再到晋州,一路上打的那么轻松,其中元晔功不可没,半数城池都是他暗中下令放弃抵抗,让程明熠的军队过去。
沈度在江州军中威望很高,对于抱团的江州军将领,程明熠既然短时间内无法收为己用,只能将他们分而化之。
因此程明熠在很多重要城池,留下的都是沈家出身将领看守,此举也曾让沈度十分高兴。但其实那些城池,都有元晔的人在,沈家出来的人若是听话,自然最好不过,若是不肯,他们也孤掌难鸣。
沈珍在来的路上故意拖延,是为了给程明熠和元晔争取时间让他们能够顺利接管沈度的一切,而不再引起动乱。
因为沈度一贯极其小心而且疑心很重,因此所有事情,除了元晔和程裕之外,程明熠没有再向任何人透露。
程家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程明熠起身向唐氏和唐家赔罪,让他们受了委屈,心中很是愧疚。
有小皇帝的退位诏书,有程明熠的支持,元晔登基一事就此定了下来!
昌平四年三月初三,元晔即位,册封程明萱为后,建元长宁,他希望这个动荡数年的国家能够不再受战乱之苦,岁岁安宁。
元晔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将沈度的罪行公之于众并处以极刑,为程家平反后当年无辜牵连其中的人也一并赦免,之后对程家大肆封赏。
他本打算封程裕世袭定国公,却被推拒,最后他只给了程裕一个代表皇后娘家的承恩公爵位。
程明熠被封为大将军,统帅三军,执掌天下兵权。
韩晏射杀柔然可汗,是大败柔然的第一人,居功至伟,加封冠军侯。
程家的另外一个女婿魏昭,加封四品骁骑将军,入兵部任职。
唐氏的兄长唐子攸封了三品中军将军。
程家二公子追封为二品骠骑将军,同时元晔下令要越州一带的官府全力寻找程家其余两位公子的下落。
当然元晔对其余有功之臣也不吝赏赐,但比起程家的一家独大,其他人的封赏就显得寻常了。
如今程家一位国公一位侯爷还有一个大将军,比当年程裕权势最大的时候还要风光数倍,实在让人眼热不已。
韩晏在元晔登基以前,就将禁军的统帅之权交了出去,他说禁军已经初具规模,以后只要加强训练就好,他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元晔没有拒绝,他也知道权势太盛对程家未必是件好事,众人的嫉妒会衍生出太多事情。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对此担心不已。毕竟三千禁军都是韩晏亲自挑选的,与他关系匪浅,这样的人来护卫皇上的安全实在不能让人心安。他们都觉得元晔这几乎是把自己的命脉全部放在了程家,若是程家有了异心,他可是连反应都来不及啊。
元晔听到议论后,只淡淡道:“程家若想要皇位,我早就没有机会了。”
程明萱心中也有疑惑:“当日你配合三弟的大军一路南下,就真的一点都不担心他会自己称帝吗?”
元晔目光幽远道:“我与明熠是多年至交好友,自然是相信他的。若是万一……明熠并非庸碌之人,他登基也未必是件坏事。”
同样的问题唐氏也在夜深人静时问过程明熠:“你真的没想过要皇位吗?”
程明熠低声笑道:“我若要了皇位,程家到底有没有想过造反就说不清了,阿爹一生忠义,我不能让他背上任何污名。”
那些被软禁在皇家别苑的人,元晔挑选出可用之人,其余的该贬官的贬官,该关押的关押,该砍头的砍头。最后别苑只剩废帝,他将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国事稍稳以后,元晔悄悄将他和程明萱的儿子元煦接回了建康,然后直接将一道炸雷扔在朝臣们中间。
元晔在亲笔诏书中如是写道:当年家门不幸,侍妾郑兰儿暗害嫡子元煦,虽得上天庇佑化险为夷,但危机并未解除,出于种种考虑,不得不托付于崔家。元煦为嫡为长,且受崔家教导,品质端方,聪颖笃学,故而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几日之后,元晔再下诏书,言明当年深受后宅阴司之苦,因此后宫之中只有皇后一人,他将终生不纳二色。
众人哗然,如果说几日之前的诏书是一盆冷水浇在了他们头上,那么不纳后宫的诏书就是一盆冰碴。
建康城中的不少人家还想着在后宫中做做文章,只是他们刚有反对意见,程家的那几个人就站了出来,虎视眈眈地看着他们。
如今程家势头正盛,他们的意见只得憋了回去,心有不忿却无可奈何,最后只能将一腔愤懑发泄在郑家身上。
能吓得皇上不要后宫的女人得有多恶毒,能养出这样女儿的郑家也不是善类。原本因为元晔登基而水涨船高的郑家,很快门庭就冷落下来,没几年就彻底败落了。
诸事落定以后,元晔终于赐婚韩晏和明安。在韩晏的一再请求下,婚期定在了一个半月后,赶在了明安生辰之前。
程家提议婚事从简,但韩晏却一点都不想委屈明安。
虽然时间仓促了些,但是三书六礼,该做的他一样也没有少,甚至还变出了一堆极其丰厚的聘礼。
明安看着韩晏这个敛财高手,心中很是佩服。他离开程家才几年光景,当初身上只有自己给他的两千两银票,如今这都是从哪里来的?他是怎么从兵荒马乱中攒出来的这些东西的?
明安犹疑问道:“你不会是将全部身家都送来了吧?”
“当然不是,我留了一半,将来还要养你的。”韩晏顿了顿,想到当初离开时的情景,有些不自在的补充道:“打仗的时候抢……拿到了许多战利品,而且皇上还给了不少赏赐。皇上说国库空虚没有银子,就赏了字画摆件、绫罗绸缎,又贵重又精致,正好拿来做聘礼。三哥听说以后要把他的那份也一同给我,我不肯要,他就又跟皇上多要了些给我。”
明安莞尔,原来我还是低估你的敛财能力了啊,居然敢和三哥联手敲诈皇上?
长宁元年五月二十,宜嫁娶,宜祈福,宜求嗣,宜出行……是个诸事皆宜的好日子。
明安拜别家人后,由程明熠背她出门,交托给韩晏,他作为娘家人本来应该说两句的。但是想想他们两人中,若有一个被欺负,肯定不会是明安的,所以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看着韩晏迫不及待的神情,他干脆省了嘱咐这一道流程。
元晔赐给韩晏的宅子距离大将军府只隔了一条街,但韩晏却硬生生地绕着建康走了小半圈,才回到冠军侯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