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5200 > 其他小说 > 朕才是宋世祖 > 第125章 一路把宋江撵到高丽国下
    第125章一路把宋江撵到高丽国-下

    数日之后,宣和三年十月下旬的一天。

    自从宋江被官军骑兵追杀得胆寒,放弃了水陆并退、改为全军走海路撤退后。一连三天,赵子称都在对宋江持续施压,让梁山军时刻处在难以休整的疲惫状态。

    宋江被追得一路东逃,途径莱州州治掖县的时候,也丝毫不敢停留,更不敢指望进港劫掠补给,就直接过门而不入,继续东逃,往登州和沙门岛方向而去。

    相比之下,赵子称在途径掖县时,倒是充分休整了一整天。

    因为他的船更快,适航性更好,要想追上宋江,根本不需要尽全力。哪怕拿出七八分的航速慢慢开,也能追上去。

    相比之下,赵子称最需要担心的不是速度,而是战力。他此前可以调度的水军战兵人数规模是远小于宋江的梁山军的。

    梁山军至今还有两万多人,赵子称能分出三四千水军就不错了,其中一半还是呼延庆带来的登州平海军。

    所以赵子称完全不急着决战,他只想疲惫消耗宋江、自己却慢慢积蓄力量,此消彼长之后,再择机一击致命。

    途径掖县时,赵子称就趁着歇息的这一天,补充了不少军士——他提前派人传出消息,让徐宁带着莱州步军也都到掖县集结。等船队路过时,就把徐宁的军队也接上,合流一处。

    如此一来,岸上只留下关胜、岳飞和呼延灼的骑兵,负责巡防登莱沿海,避免宋江情急之下再整花活、尝试寻找空虚之处登陆劫掠。

    而岸上的步兵部队主力,就全部跟水军会师,加强水上作战的战力。合兵一处之后,水战总兵力超过了五千人的赵子称,才再次启航,继续追击宋江。

    徐宁也在掖县停靠时带队一起跟着上了船,徐宁虽然不擅水战,但武艺摆在那里,上船后可以作为“海军陆战队”的将领,负责跳帮接舷战或者将来的登陆战场合。

    会师加强了兵力之后,再次拔锚起航时,呼延庆终于逮到一个机会,想请教赵子称,后续此战到底打算怎么打。

    “敢问府君,我们可要这样一直追着宋江、直到他彻底疲敝么?然后再寻机决战?何时可战,何时不可战,为何而战,总要有个说法。不然一直追着,将士们心里没底,也不是个办法。”

    赵子称或许会瞒着别人,但对于呼延庆,之前两人已经把话彻底说开了。

    赵子称也暗示过呼延庆,自己有考虑过把宋江赶到高丽国去,让宋江和高丽人狗咬狗,顺便也为己方留下一个将来继续出兵的借口。

    所以到了这一步,赵子称也彻底把自己刚刚完善补全的计划,彻底和盘托出了:

    “你在登州那边,可有了解去高丽航路的向导?有没有办法给宋江安排几个?我怕宋江自己,想不到可以逃去高丽这条活路,或许需要别人启发他一下。安排成登州当地江湖好汉、草莽豪杰的身份,或是被官府欺压的海商、海上渔民身份,总之想办法把法子教给宋江就好。”

    呼延庆想了一会儿:“这事倒是好办,我自去处置便是,但其他还有什么要准备的么?”

    赵子称:“其他的就不用你操心了——我这几日也观察过了,宋江此人,终究是驽马恋栈豆,难有远图,所以要逼他出海,必须让他意识到更大的危机。

    而且我看了,他在青州所得的船队,根本运不了全部人过海。他在青州搜集到的大海船,就那么几十艘,算上其他可以渡过黄海的小船,总数不过百余艘,哪里能运走两万多人?

    还有至少大几千人的士卒,坐的是济水里航行的内河小渔船,这种东西沿着登莱海岸线行驶还有可能,要从登州半岛尖端往东航渡穿越黄海,却是痴人说梦了。

    若是让宋江始终留着这个累赘,一来会导致他不够怕我们,二来也会让下下不定决心抛弃了这部分弟兄非要远遁——正如之前秦明、黄信没有覆灭前,宋江不也舍不得战马,不肯全军都走水路撤退么?就是因为当时他知道自己那么多战马和物资,全靠船是运不走的。

    所以,我们要再让宋江轻装上阵一点,帮他把小船收拾了,断了他的退路念想。”

    呼延庆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确实该这么干。但一个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

    “但我军进攻时,也没法专挑着宋江的小船打,他断后的船队,也都是大小不齐。”

    赵子称想了想:“这个我倒是有点办法。这几日,你想个法子,放出去一点风声,只说我军大船不怕与梁山军接舷搏杀,也不惧海上对射。

    同时,可以让一些细作,扮作登州船匠,若是宋江在登州寻防备空虚之地登岸补给,可让扮作船匠的细作去投他,只说平海军管理严苛,对船匠克扣暴虐,还说平海军所造战船,板材偷工减料,虽看着高大威武,能撞能射,实则……总之,想想看办法,能不能让宋江死马当活马医,勾引他派出小船水鬼来凿船反击。”

    呼延庆捋了一下思路,觉得这一点也依然是可以做到的,但把敌人勾引来之后又如何呢?

    呼延庆:“可是,若是我军放出这个假消息,也骗到了宋江,宋江派了水鬼来凿船了,又如何?最多就是无功而返,还是没法让我军重创梁山军一部。”

    赵子称:“这个你不用担心,我当初两年半前押运花石纲的时候,就曾想到过一招,专防凿船水鬼。而且只要宋江派人凿船,他必然不会集中大船来做这种事情,肯定以小船运载水手,如此,也便于我军集中先对付宋江的小船。”

    呼延庆这才没有再提疑问,只管按计划去操办各项准备。

    ……

    此后数日,赵子称和呼延庆一番运作。

    宋江也且战且走,往东一路转移逃亡。他本就不习航海,对于海上水战的种种细节完全无法把控。吴加亮虽然有点小谋略,但超出他能力边界的事情同样一筹莫展。

    说到底,还是宋江被一步步逼到了一个完全不熟的环境中,最后越来越陷入颓势,也就不足为怪了。

    终于,呼延庆安排的几步骗术,好歹是奏效了。

    宋江不愿意这般慢性耗死,终于下定决心,在航行经过沙门岛海域时,让阮氏兄弟率领的一支偏师、一支由大量小船和凿船水鬼组成的伏击队,在沙门岛东侧埋伏。

    然后大队主力卡好时间,在傍晚时分通过沙门岛和莱州蓬莱县之间的海峡,这样等赵子称和呼延庆的官军海船水军追过来时,天就差不多黑了,能见度和视野都会受到比较大的限制。

    到时候,用小船火攻也好,趁机摸近了潜水凿船也好,总归还有一搏之力。

    沙门岛和蓬莱县之间的海峡,最窄的地方只有大约十里。南侧是蓬莱县,北侧是沙门岛,躲在岛屿东边的小船船队,正好会被岛屿本身挡住,从西边来的追兵是发现不了的。因为海峡足够窄,也便于偷袭船队尽快接近。

    岛上还有数千被流放的囚犯,都是整个大宋朝最为穷凶极恶的凶徒。

    有宋一朝,最重最狠的流放罪,就是流放沙门岛了。仁宗朝时曾经统计过囚犯存活率,每十年一次,当时朝廷按每年流放三百人的配额去沙门岛,十年一个周期应该累计送去三千人。但最后核查时只活下来一百八十人,也就是6%的幸存率,剩下94%都死了。

    岛上完全就是无法之地,为了争夺仅有的生存物资、食物水源随便杀来杀去,纯粹就是一个大逃杀模式的吃鸡岛。

    宋江和吴加亮按计划部署好,当天傍晚,一切也果然如计划一般实现了。

    赵子称和呼延庆的大船船队,果然追到了沙门岛海峡。天色昏暗之际,阮氏兄弟带领的小船队,也果然摸黑靠近了官军。

    为了保险起见阮氏兄弟的小船队还进行了分工,一部分选择夹击放火,提前在船上装了柴草等物。

    另一部分选择提前靠近后、跳水潜伏在官军战船通过的航道上,准备凿船——在海里作战,但凡稍微换一块战场,都是绝不可能提前潜伏在敌军航道上然后凿船的,因为大海茫茫,根本没法预测航道,而且水那么深在海里潜水埋伏肯定是送死,就算凿船成功了,也没体力游回岸边。

    但是沙门岛海峡这个地方,恰好是水深非常浅的位置,这一带是后世的庙岛列岛,海底地形本就隆起形成岛链,哪怕没有岛的位置也特别浅。

    而且因为海底地形的逼仄,船队在通过海峡时,其实只有很小一段宽度可以选为航道,但凡往两侧多偏一些,就容易触礁搁浅。

    不管怎么说,梁山军算是在此放开手脚赌了一把。

    可惜,这一切依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赵子称早在战前,就在今日参与追击的海船上,装设了一些可以临时架设、又临时收拢的拖网。

    形状类似于后世舰艇的防鱼雷网,可以用大量撑杆撑在船两侧,伸出船舷数尺甚至一丈多的距离。

    遇到火船撞上来,直接就能撑住,就算撑不住,也能极大缓冲对方的冲力,让纵火效果大减。而且只要稍稍撑住一阵子,船上的士兵们就能及时赶过来,然后用狼筅也好、长枪也好,或者是双钩枪/十文字枪之类的武器,把火船顶住。

    赵子称之前在江南作战时,搞鸳鸯阵训练,为了打山地战破方腊,可是准备了不少狼筅。

    到了北方之后,因为没有山地战环境了,经典的鸳鸯阵也没了用武之地,狼筅手都要改钩镰枪手/双钩枪手用于破骑,大量狼筅库存多出来也没处用。

    赵子称便废物利用带了一批来用于水战,正好学安史之乱时李光弼用长竹竿撑火船防火攻。

    而赵子称搞的“防鱼雷网”,所用的显然还不是普通渔网,而是流刺拖网,渔网的节点上有缠绕着各种廉价的尖刺蒺藜等物。

    具体也无需赘述,两年半前他在镇江之战时,与石生、陆行儿的海沙帮、巨鲸帮水匪厮杀,保护花石纲时,就用过此物击杀过一批潜水凿船的水匪。

    所以赵子称的人用这些东西都有经验了,尤其这次带领水军出战,军中还有一批老兵,正是当年跟随赵子称参加过镇江之战的慕容家家丁。

    宋江的梁山军,作为山东盗贼,要跟江南来的水军比水性,本来就是天然占据劣势的。别看水浒传里把阮氏兄弟的水性写得很强,其实更多是对梁山泊地理的熟悉。离开了水泊,换一个水文环境,甚至是到了海里,这些人的实力至少被封印一大半。

    倒是张顺这样的水军头目,作为江淮人,哪怕到了海战环境,也还能有所作为,地形适应性比较强。

    此时此刻,一番惨烈而没什么悬念的厮杀后,阮氏兄弟就纷纷吃瘪,伤亡颇重。

    一堆纵火小船,全都被“防鱼雷网”的缓冲网住了,随后被大量狼筅撑开,根本没能撞到官军的大沙船。

    还有一些凿船的水鬼小队,惨死在流刺拖网之下,被铁蒺藜扎得浑身鲜血淋漓,仍然试图割开拖网反抗的,也会被渔网拖回来后乱枪刺死。

    如是一边倒地杀戮了一番之后,负责断后偷袭的梁山军小船队,终于扛不住出现了崩溃。

    大批水兵士气涣散,放弃抵抗向官军投降。

    ……

    “大哥!阮家兄弟完了!咱又折损了几千人马!”

    “官军的势头根本挡不住!为今之计,只有跑了!”

    “可是,又能往何处跑?”

    听说后军阻击水军再次惨遭歼灭,命运下场跟之前的骑兵部队差不多,宋江整个人精气神都快被抽干了,只是无力地瘫坐在战船甲板上。

    吴加亮也没有办法,只好劝他先往登州最东边继续逃亡,走一步看一步,再搜集物资和补给,抓人补充人手、寻找向导。

    等绕过山东半岛最东端,再考虑下一步究竟是南下,还是如何。

    但吴加亮也知道,南下未必能找到活路,官军的水军实在是太强了。

    宋江也只有走一步看一步,最后还真就在登州附近补给了一番,抓了一些当地渔民,裹挟为向导。

    最后,在登州本地那些同情宋江的向导指点下,宋江真就下定决心,东渡三百里,逃亡高丽国!

    千万别高估山东半岛尖端前往高丽的航程,其实也就三百里。

    如果对三百里这个距离没什么概念的,可以这样换算一下:从山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县、以及蓬莱县对岸的沙门岛,沿岸航行到半岛最东端的登州文登县、后世的威海卫,差不多也是三百里。

    所以要航渡到朝鲜半岛,航程就只等于从蓬莱到威海这点路。只要有胆子,敢往着正东方直航,又不遇到风浪,还是可以做到的。

    宋江虽然没有跨海航行过,但是被赵子称追得走投无路,连战连败,也只好铤而走险了。

    最终宋江一行经历了千难万险,路上又折损、走散了两成左右的战船和人手,最后在高丽国的瓮津半岛登陆时,人数已经不足一万五千人,总船只数也已经不足一百条。

    赵子称在确认宋江逃去高丽国后,也就放弃了继续立刻追击。

    他知道这时候没有必要再逼太紧了,因为高丽王肯定会跟宋江起冲突的。赵子称没道理去跟高丽人一起联手杀汉人,所以还不如让宋江放开手脚,先给高丽王添点堵。

    赵子称下一步要注意的,是如何和呼延庆这个“海上之盟遣金副使”合谋,

    一边通报宋江已经被基本消灭、或许只剩下零星逃散的“梁山余孽海盗”,盘踞在包括沙门岛在内的一些沿海小岛上,需要花点时间慢慢彻底肃清,但绝对不会再对朝廷构成明显威胁。

    另一边,也要择机秘奏朝廷,说高丽国破坏宋金盟约、以高丽水军隔绝海道、暗中与辽国勾结。

    整个过程或许会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慢慢运作,宣和三年冬天肯定是不会有结果了。

    趁着冬天这几个月,赵子称正好在登莱之地继续种田搞建设,为来年的计划铺路。到了山东半岛后,朝廷对赵子称的监视明显弱了不少,也有更多的操作空间去隐藏自己的实力。

    将来如果能追杀宋江登陆到高丽国,那就更是隔着一个海,陆上则隔着一个金国。只要朝廷没有掌握海军,未来赵佶皇帝老儿绝对无法知道他那个侄儿在海外敌后到底做了多大的事情、埋了多大的布局。

    ——

    PS:最后打宋江的水战稍微有点流水账,但也是为了尽快过掉这一块剧情,尽快换地图。

    主要打方腊可以细写,但打宋江实在没什么可细写的,毕竟不是纯水浒背景小说。历史上宋江比方腊弱不少,二来马上要童贯伐辽、靖康之耻,我也不想多写汉人内战。

    给宋江一个在高丽为国出力的机会,也给主角一个养寇自重的契机。反而后续在金国背后埋钉子的剧情可能会写得稍微详细一些。

    就这样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