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5200 > 科幻小说 > 科技入侵现代 > 第205章 什么顶级纸上谈兵专家啊(58k)
    第205章什么顶级纸上谈兵专家啊(5.8k)

    “顾问算了,我最多观察一下。”林燃说。

    麦克纳马拉听闻后有些失望。

    在麦克纳马拉心目中,林燃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纵横纯数和应用数学无敌手。

    擅长纯数的很多,但从纯数切换到应用领域,大多需要时间来适应。

    像林燃这种可以无缝切换的少之又少。

    而同时能在这两个领域做到顶尖的,那就更是没有。

    在哥廷根神迹之前,麦克纳马拉是亲眼见证过神迹的。

    那就是NASA现场指挥加加林返回地球,计算精度比IBM大型计算机集群还要更快更准。

    在观察室目睹这一切发生的麦克纳马拉ohmygod喊个不停。

    要不是因为战争机器在启动中,加上他身份敏感,出行有限制,安保临时安排也很麻烦,他在听说了林燃哥廷根演讲内容之后,早就一个飞机飞过去了。

    后来媒体大肆报道哥廷根神迹后,麦克纳马拉还私下和林燃抱怨过,抱怨为什么不提前告诉他。

    如果提前知道,他一定要安排出一周的假期现场见证神迹的出现。

    因此在现场证明孪生素数猜想后,林燃已经不是神了,在麦克纳马拉看来就是上帝在人间的数学行走,比神还要更高一个级别的存在。

    加上有《MIT辐射实验室系列》为林燃背书,而且打的是百越,又不是华国。

    因此麦克纳马拉不假思索就发出了邀请。

    他自己不但迷信数学指导战争,同时也是实际上的实践者。

    二战时期,他用统计学来分析轰炸霓虹的效果,60年代,麦克纳马拉更是声称战争能够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进行可视化,1962年5月跑到百越去,更是声称“每个量化测量都显示我们正在赢得战争”。

    麦克纳马拉在有些领域,甚至是堪比光头的微操高手。

    他坚持对军人操作细节都得进行量化控制,像侦查飞行,他坚持要求飞行员要遵循严格的“目标时间”(Times-Over-Targets,TOT),即每天同一时间执行。

    没错,听上去愚蠢无比,你这样做不就会增加飞机被击落的风险吗?

    最开始,百越方面不敢置信,觉得阿美利肯是使诈,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结果老美就真这么蠢,一直按照长官的微观要求执行。

    导致一系列飞机被击落,像查尔斯·克卢斯曼中校就被击落坠毁在石缸平原,并且被俘虏。

    麦克纳马拉在战争方面就是信奉统计学入骨的一个人。

    而在过去,他认为自己这一套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的计算能力还不够强。

    我找整个地球上最强的那个人来帮我计算,我一定不会输!

    麦克纳马拉属于是想了一万遍,也没想过是他的策略有问题。

    我靠这套策略把霓虹炸了个稀巴烂,怎么会错呢?

    麦克纳马拉大概是认为,百越面积更大、地形更复杂、阿美利肯也没有亲自下场。

    这回,“天兵”不但自己亲自下场,我还要请教授来帮我计算。

    导致失败的因素解决了,这下总不会输了吧。

    麦克纳马拉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林燃听说后,摇头道:“抱歉,我不想介入战争。

    不过我不介意来白宫述职的时候,去观摩一下你们的具体作战计划制定。”

    林燃确实不想干预,但他想让这个时空的阿美利肯在数据驱动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点。

    “教授,择日不如撞日?现在我们就去看看。”麦克纳马拉发出邀请。

    林燃欣然同意。

    走进作战室,就看到巨大的百越地图和各式统计图表。

    地图上,彩色图钉密密麻麻,标记着双方的前沿阵地。

    麦克纳马拉站在地图前,伸手向林燃示意,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标记,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从中窥见战争的未来。

    林燃的出现让作战室内的低语短暂停顿。

    麦克纳马拉转过身,脸上绽放出热情的笑容,伸出手:“教授,欢迎你的到来。我很高兴你能亲眼见证我们如何用数据驾驭这场战争。”

    林燃微笑道:“麦克纳马拉,我就只是观察一下。统计学在战争中的应用是个引人入胜的课题。”

    麦克纳马拉引领他走向地图,指向一片布满红色图钉的区域。“这是我们最新的情报,显示YG在这一带的活动。我们通过这些数据规划空袭和地面行动。”

    他的声音充满自信。

    林燃要是不知道他们僵硬的作战计划,还真信了。

    “数据量令人印象深刻。但我想问,这些情报的来源如何验证?在战区的混乱中,数据的可靠性是个挑战。”

    麦克纳马拉语气坚定:“我们有多种渠道,空中侦察、地面报告、俘虏审讯。我们通过交叉验证来确保准确性。”

    他指向一旁堆积的打印纸,“这些都是最新的伤亡和物资数据,每天更新。”

    林燃鼓掌:“真是个好办法。”

    想靠庞大数据捕捉战争本质。

    林燃心想,你们不得买爆华国的电子计算器啊。

    老实讲,换其他人当这个国防部长,华国的计算器都卖不了多少。

    偏偏是麦克纳马拉,按照林燃现实中和他的接触以及看历史资料对其了解,他敢肯定,通用电气的电子计算器哪怕一万美元一台,麦克纳马拉会给国防部的每一个雇员都配上一台的。

    现在亲眼见证了麦克纳马拉的作战室,林燃更加确信这一点。

    他说:“交叉验证是个好方法。

    但在战争中,信息往往零散且充满噪声。

    你们有没有考虑用统计模型来填补空白或预测趋势?”

    不行,这点数学方法用的还不够,还得再加加码,林燃心想。

    麦克纳马拉眼前一亮,教授果然是我的知音,用华国典故来说,这叫高山流水觅知音:

    “我们正在用运筹学优化物流,比如线性规划来分配物资。但在战略层面,我们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工具。”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这就是我邀请你的原因,教授,我希望你的专长能为我们指明方向。”

    他们继续交谈,麦克纳马拉带林燃参观了一批嗡嗡作响的IBM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着敌军死亡人数的曲线图。

    “这是我们的核心指标之一,”麦克纳马拉自豪地说,“通过追踪YG的伤亡,我们可以判断我们的行动是否有效。”

    林燃盯着曲线图,眉头微皱的样子,内心却已经笑嘻了。

    死亡人数?如此单一的指标能代表什么?

    想靠死亡人数来反映战争的整体进展。

    你们难道是想把这个打成一个永无止境的消耗战?

    再说,YG用的策略可是游击战,敌人的数量压根就不是关键。

    看到这个的时候,林燃内心感慨,麦克纳马拉纯纯属于统计学魔怔了。

    比赵括还要赵括。

    “很棒的工作!”林燃微微点头。

    作战室里早就对麦克纳马拉不满的军官们面面相觑。

    大家肯定知道林燃是谁。

    本来以为林燃来,要对麦克纳马拉狠狠驳斥一番,他们都能看出来的问题,他们不信当代最顶级的数学家看不出来。

    结果林燃居然一顿猛吹,这让他们没想到,同时内心感慨,不愧是能以华裔身份在白宫混得如鱼得水的人物,这睁眼说瞎话的能力太强了。

    至于为什么他们不敢反对麦克纳马拉,还不是因为对方势力庞大,背后有多股力量在支持,压根就不是他们这些普通雇员敢反抗的。

    麦克纳马拉停顿了一下,目光从图表移到林燃脸上:我果然是对的!教授都这么认为了!

    他接着解释道:“不过实际情况会比简单的数字要更复杂一些,但我们需要一个可量化的标准,向国会和公众证明我们在前进。”

    麦克纳马拉顿了顿,补充道,“数据是我们决策的基石。”

    林燃点头道:“这是个很棒的主意,我一直都坚信一点,数据比人可靠!另外你们也许可以尝试着探索其他指标,比如经济或社会稳定指标,来更全面地评估局势。”

    再多买几台便携式计算器,给基层的工作人员设置更复杂的数学计算模型和更丰富的数据指标。

    到不买便携式计算器不行的程度,林燃思忖。

    麦克纳马拉听完后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问题在于,这些指标难以测量。在战区,获取可靠的经济数据几乎不可能。”

    林燃说:“即使如此,我想尝试是值得的。

    统计学擅长处理不完美的数据。

    你们可以尝试着用抽样调查或代理变量来估计这些指标。”

    林燃思索片刻后补充道,“比如通过空中侦察照片分析农业产出或人口流动。”

    麦克纳马拉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抽样调查在百越那样的环境中如何实施?听起来很有挑战性。”

    林燃微笑着解释:“我认为可以尝试着训练当地人员进行小型调查,或者利用情报数据进行间接估计。当然,这需要创新和严谨的分析。”麦克纳马拉沉思片刻,然后说:“这听起来很有潜力。我会让我的团队研究这些方法。”

    他转向一旁的分析师,低声吩咐了几句。

    谈话逐渐转向技术细节,他们讨论了贝叶斯统计在情报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用决策理论优化战略选择。

    林燃提到:“贝叶斯方法可以让我们根据新数据动态更新假设,尤其适合战区的不确定性。”

    麦克纳马拉点头,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一种在迷雾中导航的方法。”

    在对话的最后,麦克纳马拉握住林燃的手,真诚地说:“教授,你的见解非常宝贵。我希望我们能继续合作,探索统计学在战争运用中的更多可能性。”

    林燃回以微笑:“抱歉,总统先生给我的主要任务是在NASA,我也不忍心看到战报。

    你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的数字,但是我会去想这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我实在做不到,能够对此心如钢铁。

    用华国古话说,这叫视人命为草芥,我做不到这点。”

    林燃脸上出现悲痛的神色。

    后世这场战争相关的档案被白宫方面解密后,百越人纷纷声讨林燃,觉得华国人太坏了,装作无辜实际上给百越人的痛苦上不断加码。

    不过在百越人看来,最坏的肯定是麦克纳马拉,某种意义上,几乎是他一手主导了这场战争。

    参议员韦恩·莫尔斯将这场战争称为“麦克纳马拉的战争”,意思是你一个人搞出了这场战争。

    从1962年开始,一次又一次的实况调查团,都是麦克纳马拉派去百越的。

    甚至麦克纳马拉还整出了,用空军在富安山区大规模喷洒稻田除草剂的计划,以饿死YG的顶级烂活。

    你喜欢打游击战,那我直接让你断粮,麦克纳马拉在对付百越这件事上属于狠人中的狠人了。

    除草剂被叫停了,但百越区域的橙剂可没停过,从1962年到1971年,阿美利肯空军在百越喷洒了近1900万加仑的除草剂,其中至少1100万加仑是橙剂

    而1964年的北部湾事件,“马多克斯”号和另一艘驱逐舰“特纳乔伊”号最初报告说,它们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在国际水域遭到百越鱼雷艇的袭击,但不久之后又报告说,可能没有发生袭击。

    麦克纳马拉通过太平洋舰队上将格兰特·夏普二世向赫里克施加强大压力,迫使他承认其舰船遭到了鱼雷艇的袭击。

    随后麦克纳马拉来到国会,提交他所称的针对北部湾国际水域海军军舰的袭击的证据,并表示国会必须尽快通过这项决议。

    然而实际上麦克纳马拉在所谓的“马多克斯”号遇袭事件上误导了约翰逊,因为他隐瞒了太平洋司令部指挥官反对实施空袭的建议。

    几十年后的1995年,麦克纳马拉会见了百越的前国防部长。

    对方声称8月4日的袭击从未发生过,麦克纳马拉最终接受了这一结论。

    当然麦克纳马拉想打,利益集团们才是最核心的推手,光靠他个人意愿,怎么都办不到这件事。

    这场战争前后加起来烧了2500亿美元以上,这可是那个年代的2500亿美元。

    国会投票也能说明这是集体意志,在打百越这件事上,国会投票只有两名议员反对。

    林燃接着说:“不过,麦克,我得提醒你,统计学是强大的,但它需要与直觉和领域知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1965年春

    华盛顿国家机场,数千名观众在晴朗的天空下聚集。

    阿美利肯和苏俄的旗帜并排飘扬。

    加加林身着宇航员制服走出飞机,微笑着挥手,人群响起了热情的欢呼声。

    欢呼迎接这位首次登上月球的太空英雄。

    过去肯尼迪没让他来阿美利肯访问,这回轮到林登·约翰逊了,林登·约翰逊主动邀请对方来阿美利肯访问。

    为的就是展现这届白宫向往和平的一面。

    至于要打百越,迅速解决战斗,那就不叫破坏和平,那就教训小朋友。

    毕竟不久前,也就是今年的2月,YG才袭击了位于波来古的阿美利肯机场,造成8名阿美利肯士兵死亡和10架飞机被摧毁。

    在林登·约翰逊看来,他们的出兵是正义的,理由是正当的。

    站在讲台上,加加林用英语说道:

    “亲爱的阿美利肯朋友们,今天能站在你们面前是我的荣幸。

    我们的月球之旅不仅是苏俄或阿美利肯的胜利,这是全人类的胜利。我们共同超越了分歧,触及了星辰。

    我希望我们在太空中的合作能激励地球上的和平与友谊,证明即使在困难时期,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人群报以热烈的掌声,被他的真诚所打动。

    显然,华盛顿特区及周边还是以进步派选民为主,大家偏向于和平。

    林登·约翰逊随后发表讲话:

    “今天,我们欢迎尤里·加加林,这位勇敢的人登上了月球,现在来到了我们的国家。

    他的成就与阿美利肯的智慧相结合,证明了我们共同努力所能取得的成就。阿美利肯为这一合作感到自豪,这展示了科学、决心和人类精神的力量。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也面临着地球上的挑战。让这种合作成为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走向一个国家因进步而团结而非冲突的未来。”

    他的话得到了更热烈的掌声。

    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看来,尽管是苏俄人先登上月球,但阿美利肯在航天技术上的优势毋庸置疑,在登月中表现出来的制导精度足够让任何国家胆寒。

    当天晚上在白宫的欢迎晚宴上,加加林见到了自己神交已久的伦道夫·林。

    他直接就是一个大大的拥抱:“教授,多谢,我很清楚,如果没有你,我应该躺在月球上回不来了,一直到下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都不一定能把我的遗体带回地球。”

    作为自己会设计飞行器的宇航员来说,就更清楚林燃的牛逼之处了。

    后面苏俄航天局方面也反复复盘过。

    无线电频道是共享的,林燃指挥加加林的时候,苏俄航天局也在频道里,林燃指挥都被他们给录下来了。

    无论是指挥的精度还是时效性,事后复盘都让苏俄和加加林本人深感佩服。

    至少换他们来绝对做不到。

    加加林很清楚,林燃以及NASA对于他能成功返回地球,起到了多大的帮助。

    这可是救命之恩。

    林燃笑道:“我们不能看着英雄牺牲。”

    在没有媒体的时候,林燃非常直白:“科罗廖夫的做法就是罔顾宇航员性命,为了登月而登月。

    按照你们之前的做法,就算真的上去了,又能怎么样。”

    加加林有些尴尬,他解释道:“教授,我在事前充分了解了风险,这是我自己的意愿。

    我愿意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付出一切,哪怕是我的生命。”

    林燃转念一想,和后世对方在1968年和飞行教练在例行飞行训练中,驾驶米格在基尔扎奇镇附近坠毁不幸丧生比起来,哪怕对方真的在登月过程中去世也要幸运的多。

    甚至还有各种传闻,说加加林死于内斗,是KGB动的手。

    对加加林而言,为人类航天事业牺牲和死于训练事故,都是死亡,但意义截然不同。

    因此,林燃也没有再纠结,至少自己避免了最坏的情况,也避免了次坏的情况,人类登上了月球还成功返回了地球,NASA和白宫甚至没有因为登月的是苏俄人而受到过多诘难。

    这已经是顶好的结局了。

    “好吧,恭喜你,也恭喜我,我们共同创造了奇迹,人类登月的奇迹。”林燃举杯道。

    加加林和他碰杯后,说道:“那么教授,期待明天在哥伦比亚电视台的见面。”

    哥伦比亚电视台在华盛顿特区的演播室内灯火通明,背景上醒目的台标映衬着这一历史性时刻。

    加加林和林燃并肩而坐,两人虽来自对立的国家,此时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看来却显得格外和谐。

    加加透露出一种超乎寻常的自信与谦逊,林燃也同样如此。

    无论接受过多少次专访,出现过多少次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的民众还是会不由得感慨:伦道夫实在太年轻了。

    不仅和华盛顿的政治人物们比起来年轻,和以年富力强著称的宇航员比起来也是如此年轻。

    演播室里,由克朗凯特进行采访,他面带笑容,内心激动,从来没有如此因为自己的工作自豪过,毕竟这可是采访教授和加加林。

    任何一个单拧出来作为嘉宾,都足够让主持人此生无憾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