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这条路很难,姜晚走得很孤独。

    但幸运的是,她有志同道合的同伴,有无条件支持她的公公婆婆。

    因为他们的帮助,让这件事情得以顺利进行。

    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杂志社第一次印的5万册被抢购一空。

    杂志卖出去了,接下来就是等待反馈。

    这个过程是最痛苦的,同样也是最难熬的。

    因为他们杂志是第一次发行,虽然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杂志的质量也有保证,但还是害怕开天窗。

    5万册印完之后,读者们的信像雪花一样飞了过来。

    大多数人为了支持他们的工作,都会讲出自己的读后感。

    他们的感受真实,每个人都是真情实意,他们也因此吸取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根据大家的反馈,让他们意识到这次的杂志发行的非常成功。

    张主编得到统计数据之后,立刻把姜晚叫过来进行紧急会议。

    “我们的杂志发行之后反响非常好,我的想法是再加印10万册,你觉得如何?”

    张主编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主编,他自身有着丰富的运营经验。

    由张主编提出来的想法自然是没问题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手头上并没有这么多钱。

    “张主编,我们的资金不够,只能先印5万册,卖完之后再接着印。”

    “另外这次大获成功,下一期的杂志也要开始准备了。”

    这次他们只是试试水,没想到效果非常不错。

    之前的稿子都是他们呕心沥血写出来的,质量非常的高。

    第一期杂志发出之后,实际上他们两人都没有时间继续写稿。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因为第一期的杂志打响名气,后续收不到合适的稿子,第2期就会因为缺稿直接黄了。

    他们两人面临的压力很大,一方面是第一期杂志的推广,另一方面是第二期杂志的发行。

    两边都要兼顾,两边都不能放松,可想而知压力有多大。

    姜晚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两人不能没头苍蝇一样到处折腾。

    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做事情必须要有条理。

    姜晚决定让张主编去运营,自己在内部负责收稿和写稿。

    另外还有印刷厂那边,姜晚也打算自己去沟通。

    两个主要的负责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希望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这样的工作安排对于姜晚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相当于她从作者的身份转换到了编辑的身份。

    一般而言作者写的稿子越多,慢慢的写作手法也会形成固定的套路。

    这时候看别人的稿件,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套路去思考,基本上大差不差。

    如果看到特别有新意的稿子,自己也能跟着学习。

    做编辑如果是个有主见有脑子的人,时间久了见到形形色色的稿子,反而成长得更快。

    姜晚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张主编心里也是有些犹豫的。

    杂志社成立初期,有一个好的主编,能够把控好稿件的质量,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虽然第一期获得了成功,可如果后续维护的不好,最后也只能惨淡收场。

    现在的情况是运营很重要,内部收稿审稿也很重要。

    张主编可恨自己只有一个人,不然的话非得掰成两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张主编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以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