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负责这一台探测器建设的,是两座庞大如同山峰一般的巨型工厂。
这两座“山峰”俱都有着极为平坦的底座,且相互连接在一起。
在来自外部的众多物资与能源供应之下,它悄然开始了运转,然后两座山峰各自分离,中间则拉出了一条细细的柱子。
这根柱子的直径仅有一厘米而已,相比起庞大的山峰来说毫不起眼,但这,却是两座山峰一般的巨型工厂全力以赴运转,且采取了李青松现阶段最为先进的科技才制造出来的。
在两座巨型工厂内部各自有着一系列极为复杂的机器设备,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制,将常规材料转化为了这种强核材料,如同搭积木一般,顺着这根柱子的两端不断搭建上去,让它越来越长。
又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处理,才算是完成了这一段的建造过程,便可以将其“排”出体外了。
当这一根柱子被拉出了十几米的长度之后,一些机器人快速靠近,仔细检查着这根柱子的状态。
此刻呈现在李青松面前的似乎并不是某种由先进技术所制造的强核柱子,而是一面镜子。
一面圆形的镜子。
它的表面太光滑了,这让它具备了几乎百分之百的反照率。任何照射到它表面的光线都会被反射回去。
于是李青松从这根柱子上看到了漫天星河,看到了一台又一台的机器人,看到了如同山岳一般庞大的工厂,看到了停放在远处的一艘艘飞船。
它没有自己的颜色,也没有自己的模样。将什么颜色放到它附近,它就是什么颜色。将什么东西放到它附近,它就是什么东西的模样。
查看一番,确认一切正常后,机器人们立刻运来了两块球壳状的外壳,将其拼接在了这一截柱子外侧,小心翼翼的将它保护了起来。
度过了一开始的调试期,两台山岳一般的工厂拉出这根柱子的速度随之增加,来到了平均每秒钟1000米的速度。
这个速度并不能算慢,但相比起其10亿公里的设计长度,想要完成这根柱子的建设,还需要约32年的时间。
这个时间太长了,李青松并不想等这么久,但没有任何办法。
他无法通过多个工厂同时开工生产这种柱子,然后将不同柱子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制造。
因为采取了特殊原子排列的缘故,这种柱子是根本无法“焊接”的。就算采取其余方式勉强连在一起,也必定会导致探测精度极大下降,导致它失去意义。
李青松唯一能做的便是老老实实的,只用两座工厂上场建设的模式去建造。
当然,开工建设的也不仅仅只有这一台探测器就是了。
在不同的地点,李青松同时造了十根这种柱子,便是十台引力探测器。
时间悄然流逝着,很快,这根细细的柱子便延伸到了一亿公里的长度。
纵然如此之长,它却仍旧保持着近乎绝对笔直的状态,几乎没有任何弯曲。
不用任何探测装置,李青松便能确认这一点。
原因很简单,弯曲度一旦突破阈值,这根柱子自身便会崩解,没有丝毫挽救的办法。
到了这个长度,李青松愈发小心翼翼,生怕这两座巨型工厂的运动稍微偏离一点。
为了达到如此之高的精度,确保拉出的柱子不会有丝毫弯曲,李青松甚至不得不建造了一整套的高精度定位系统。
采取36万颗定位卫星共同运转,以恒星、行星、远方的中子星等为定位源,李青松可以确保那两座巨型工厂哪怕时刻在以500米每秒,加起来便是1千米每秒的速度飞驰,哪怕连续飞行100年时间,偏移度都不会超过一颗质子半径的十分之一!
正是有了如此强悍的精准定位系统,建造这根柱子才有了可行性。
但就算精度已经如此之高,在建的十根柱子之中,仍旧有一根柱子在长度延伸到2.6亿公里之时瞬间崩解。
这一刻,失去了自身稳定性,这根长度2.6亿公里,总质量达到了14.3亿吨的柱子瞬间崩解成了最为基本的原子,在一阵猛烈的能量释放之后,化作星际尘埃消失不见。
李青松叹了口气。
这不是技术方面的因素,也不是李青松小心谨慎就能解决的事情。要怪就只能怪运气不好。
幸好其余九台都还顺利。
继续维持着其余九台的建设,李青松随之又开始造新一台的引力望远镜。
时间慢慢的流逝着,在这过程之中又不断出现意外事故,导致前期所有积累瞬间化为乌有。
每当有“柱子”崩解,李青松都会立刻开启新的建设,将缺额补上。
如此持续了30多年时间,原本的十台探测器失败了九台,仅有一台成功。而剩下的重新建造的探测器,就算一切顺利,最快也要到8年之后才能建成。
“也好,有一台建造成功,能先开始观测就行。”
此刻,那围绕着这一根柱子建设的,将其严丝合缝包裹起来的外壳也已经铺设完毕,各种观测设备也已经安装完毕。
在无数双满是渴望的眼睛注视之下,李青松终于下达了那个所有人都期盼已久的命令。
“引力一号探测器……启动!”
刹那间,管道内部,围绕着那一根几乎绝对笔直的柱子的所有空间全部都被柔和的淡红色光芒所充斥。
那是各种探测装置在观察这根柱子变化的光芒。
一旦有携带着能量,可以与物质和时空相互作用的,强度足够的引力波通过,导致这根柱子发生对应的变化之后,这些探测装置立刻便可以察觉。
李青松与科学家们便可以通过这根柱子的变化,反过来推导引力子的各种性质。
相比起以往时候,李青松的引力波探测技术已经大幅发展,如今的探测精度更是达到了10-24级别。在如此探测精度下,一光年长度只延长或者缩短哪怕仅仅亿分之一米,都能被它探测出来。
而如此级别的引力波事件在宇宙之中并不少见。且不说中子星碰撞、黑洞合并、超新星爆炸之类的剧烈物理事件,哪怕仅仅只是行星级别的碰撞,都有可能被探测到。
建成之后,李青松便开始了等待。
他并未等待太久。很快,第一次引力波事件便出现了。
这一次引力波事件引发的时空畸变程度约为5*10-23,大约相当于一光年的长度仅仅只变化5000万分之一米。
对应在这一根长度为10亿公里的柱子上,便等同于这一次引力波事件导致它缩短了2纳米的长度,持续时间约0.3秒。
那么……
一根采取强核技术制造,密度极高,原子排列极为紧密有序的柱子,凭空缩短了2纳米的长度,它内部发生了什么?
这变化导致原子排列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能量呢?排列方式呢?
李青松知道,这些变化之中,就隐藏着引力子的奥秘。
之前那仅有0.3秒钟时间,仅仅2纳米的长度变化,这过程之中这根柱子的一切变化都已经被无处不在的探测器所探查到。
在这么一点时间内,这台探测器便生成了约800万TB的观测数据。
以元始AI为工具,李青松的数亿名克隆体,加上同属于对应领域的约一亿名科学家全部投入到了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之中。
在此次引力波事件之后不到五个小时,又一次引力波事件到来。这一次,一号引力望远镜出现了约0.8纳米的长度变化,再度生成了约720万TB的资料。
平均每天,这台望远镜会观测到大约三次引力波事件。
而在第二台望远镜建成后,观测到的事件数仍旧是三次,数据量却翻倍了。
虽然是对同一个引力波事件的探测,但因为角度不同的缘故,所生成的数据也会存在差异,就像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的形状那样。
这毫无疑问是有助于更加准确的了解物体原貌的。
于是每天需要李青松和科学家团队分析的数据量便攀升到了4000万TB左右。
当十台引力望远镜全部建成后,每天需要分析的数据量更是迅猛暴增到了1.9亿TB左右。
为此,李青松不得不新建了超过一万座大型超算中心,才算是勉强挡下了这如同海浪一般汹涌的数据流。
但就算有元始AI协助,李青松与科学家们仍旧忙到昏天黑地,连休息时间都被极大压缩了。
“也幸好我具备操控克隆体的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效率足够高。
换做普通的文明,且不说建造引力望远镜的事情,单单是数据分析与处理,恐怕就得要个几百年时间才能完成。
唔……或许付出个几百年时间,去一点一点的完成这些数据分析工作才是这宇宙之中的正常状态。像我这样,同时建设十台引力望远镜,在20年内便完成数据分析工作才是异类。”
这样想着,李青松心中的动力便更强了一些,再度以更加积极饱满的姿态投入到了这似乎用无穷尽的数据的分析之中。
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着,那10根单根长度达到10亿公里的强核柱子,便终日被不知道从哪儿传过来的引力波如同揉面团一般,不断的压缩、拉伸,不断“震荡”着,不断变化着。
便在这一次次的变化之中,引力子与物质的交互机制便通过那一层层排列紧密的原子的变化表露了出来,逐渐呈现在了李青松面前,让李青松得以反推出引力子的各种性质。
这一天,当77656号超算的轰鸣再度停歇,最终计算结果也呈现在电脑终端,然后和其余众多结果组合起来之时,李青松面前,那有关于引力量子化理论所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终于拼上了。
呼……
李青松长长的出了口气,心中涌现出一股难言的欣喜。
引力量子化的工作,此时此刻终于完成了。
引力这个“蛮族”,在这一刻终于被李青松这个“智慧族”所开化,拥有了同属于一个框架的各种数值,可以被同一种物理语言所描述。
统一引力这一系统性工作的最关键的一个前提,终于具备了。
这一刻,所有参与了这项工作的科研学者全都热烈的鼓起了掌,欢呼声充斥了每一个科研机构。
当这一进展扩散到智慧生命族群之中时,虽然并不明白这其中的科学逻辑与原理,但人们同样欢呼庆祝了起来。
因为人们知晓这件工作的意义,知晓一旦完成了引力量子化的工作,晋升为引力文明的最大障碍便已经被扫除。
在这普天欢庆的时刻,海默蓝与李青松两人更是亲自出面,召开了一场波及到整个文明每一个种族,也包括人类族、电磁族在内所有人的大规模庆祝活动。
以大当量氢弹为核心的特种烟花,李青松大手一挥,一次性便燃放了几十万颗。汇聚了所有种族优秀艺术家的文艺表演更是持续了足足五天,所有参与了此次科研攻关的科研学者也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李青松更是给了他们长达半年时间的假期。
“按照人类文明某些文学作品的描述,之前的我大概算是强核巅峰文明,此刻完成了引力子量子化的工作,那我现在大概可以算是……半步引力?
只可惜,这所谓的半步引力仅仅只是理论物理层面的突破,几乎不对应任何应用物理。我现在的战斗力和之前强核巅峰仍旧没有差别。
还是得加把劲啊,一鼓作气把这半步也跨越掉。”
让之前劳累了上百年的科研学者们分批休息,李青松则始终保持着紧张的工作状态。
完成了引力子量子化工作,李青松便也终于清楚了那可以让引力子由虚转实的环境究竟是什么。
此刻正好趁着智慧生命科学家们休息的时刻,将对应的试验设备造出来。
一番研究之后,耗费几个月时间,李青松设计出了一套全新的粒子对撞机系统。
粒子对撞机这种设备早在人类文明的电弱时期便已经大规模使用,且发挥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它再一次焕发了生机,再一次承担起了至关重要的任务。
经由强核巅峰技术所制造的粒子对撞机,相比起电弱时期,其最大的一个变化便是能级的提升。
这能级甚至于高到可以批量生产微型黑洞的地步!
没错,那种可以导致引力子由虚转实的环境,便是黑洞湮灭!
黑洞的寿命与其质量相关。基于霍金辐射原理,就算是黑洞,也可以看做时刻在向外界“辐射”能量。
当然,这辐射并不是普通的辐射,毕竟黑洞的引力太强,连光也无法逃脱。
这辐射是霍金辐射,一种基于虚粒子对,以及虚粒子由虚转实机制的特殊辐射。
基于真空涨落机制,空间中会频繁的凭空出现一对对虚粒子,一颗携带正质量,一颗携带负质量。出现之后的瞬间,两者便会相互湮灭,重新归于平静。
但黑洞周边环境太过特殊。诞生在那里的虚粒子对,会通过某种机制导致携带正质量的虚粒子由虚转实,进而逃离黑洞引力场,辐射向外界。
有能量诞生,自然便有能量损失。于是从外界看来,便像是黑洞在不断向外界辐射能量并损失自身质量一样。
质量越低的黑洞,其霍金辐射越剧烈,寿命便越短。
如同太阳一般质量的黑洞,其寿命约为1.6*1067年,地球一般质量的黑洞,寿命便只有1.1*1050年了。
如同珠穆朗玛峰一般质量的黑洞,寿命约为6.5*1019年,那么……假如一颗黑洞的质量仅为一颗质子呢?
通过计算,李青松知道它的寿命仅有约3.1*10-97秒,甚至远远低于普朗克时间。
很显然,既然唯有黑洞湮灭之时才能营造出那种令引力子由虚转实的特殊环境,而质量越低的黑洞寿命越短,那么探测引力子的方案便十分明显了:
批量制造微型黑洞,大量观测其湮灭过程!
粒子对撞机便是十分合适的,批量制造微型黑洞的工具。
当然,这需要粒子对撞机的能级十分之高才行。而已经具备强核巅峰科技实力的李青松,恰好便具备这一能力。
于是,又一项大规模建设任务开启。
围绕着这个星系之中的一颗行星,无数大型工业飞船开始汇聚。在众多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机械的通力协作之下,一条半径约为20米,长度达到了约5万公里的巨型粒子对撞机渐渐出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建设这样一台巨型粒子对撞机,换做普通的强核巅峰文明,哪怕是紫月文明那样,因为被魔眼感染而具备了几乎到达极限的内部组织力,恐怕都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
而对于李青松来说,建造它却仅仅只需要不到1年时间而已。并且,李青松所建设的并不是一台,而是十台!
在不同的轨道高度,不同的行星旁边,李青松总计建设了10台巨型粒子对撞机!
这样一来,李青松生产微型黑洞的速率便是普通文明的十倍。普通文明需要持续观测一千年时间才能积累足够的数据,李青松只需要100年时间便能完成。
再加上李青松更为强悍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所节省的时间就更多了。
完成了巨型粒子对撞机的建设,智慧生命科学家们也轮休完毕,此刻正好投入到工作之中来。
于是,伴随着李青松的一声命令,这些对撞机同时投入到了运转之中。
基于数千座大型核聚变电站的充沛能量供应,此刻在这些粒子对撞机内部正发生着一系列奇妙的变化。
一束氦核被发射了出去,然后经过一道又一道电磁线圈的加速,来自于大型核聚变电站的能量被转化为了它们的速度,让它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耗时约1秒钟,在经过6圈,也即约30万公里的持续加速后,这些氦核的速度被加速到了约0.999……(13个9)倍光速的速度,然后猛烈撞击到了标靶之上。
因为在撞击的一瞬间,其能量太高,而能量等同于质量,这质量却又被局限在史瓦西半径之内,氦核与标靶的撞击点一瞬间便坍缩成了一颗黑洞。
这一次撞击总计生成了约1000颗微型黑洞!
这些黑洞,平均每颗的质量大约有两亿分之一克,依据此质量计算,其寿命便有大约10-36秒。
寿命虽然短,但却远远超过普朗克时间。而只要高于普朗克时间,便意味着它可以被观测到。
于是,在黑洞生成仅仅10-36秒之后,这些质量仅有两亿分之一克的小黑洞便瞬间湮灭,以高能光子形式瞬间消散。
这时候,李青松所建造的粒子对撞机遇到了第二次考验。
粒子对撞机是极为精密的设备,任何微小的干扰都有可能导致意外或者损坏。
而微型黑洞的湮灭,可以视之为其质量全部转化为了能量。
两亿分之一克的物质完全转化为质量,依据质能公式计算,很容易便能算出其释放的能量约为46万焦耳,等同于0.1千克TNT炸药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
而此刻在这标靶之上,几乎同时诞生又几乎同时湮灭的微型黑洞数量是一千颗!
这便等同于在这一瞬间内,在这巨型粒子对撞机内部引爆了100千克的TNT炸药!
就算是一栋大楼,在如此数量的炸药爆炸之下也会被夷为平地。
但李青松采取强核材料所制造的粒子对撞机内壁防护层,却将如此猛烈的能量释放完全挡了下来,没有让它对内壁的多台探测设备造成任何影响。
伴随着这一阵剧烈的光和热的释放,那种极端环境出现了一瞬间。而就这一瞬间的时间而已,多台探测设备便足足生成了100万TB的数据。
清理了一下内膛,快速做了一遍设备检修,仅仅4个小时后,第二次对撞再次开始。
仍旧是约一秒钟的加速时间,仍旧是一次轰然对撞,再度有1000颗微型黑洞生成,又瞬间湮灭。
总计10台粒子对撞机,平均每年生成的微型黑洞数量便高达约2200万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