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5200 > 都市小说 > 重生东京1986 > 第231章 金钱游戏
    保尔森话音刚落,一道听起来有些沙哑的声音响起。

    “现在就已经清仓日股,可以说说这家星海投资的盈利情况吗?”

    紧随其后,又一道比较粗犷的声音出现。

    “哈里森先生说的好,我也想知道这家公司的收益情况。”

    “保尔森,可以吗?”

    保尔森自信的回应道:“当然,本应如此。”

    “不过我的能力有限,只能以最保守的姿态,大致预估星海投资的收益情况。”

    随后,保尔森开始将星海投资的故事珊珊到来。

    “1987年2月,星海投资成立第一支私募对冲基金——子鼠。”

    “这家私募对冲基金融资500亿日元,也就是3亿多美元。”

    “然后这家公司在短短2个月时间,靠着买卖NTT股票大赚1000多亿日元,差不多是9亿美元。”

    “这是当时的报纸报道,各位请看。”

    说完,保尔森将早早复印好的朝日新闻国际版报纸,分发给可以决定高盛命运的高级合伙人。

    “这条新闻啊,印象深刻。”

    “嗯,这件事可是极大刺激了国内对冲基金的发展。”

    “没错,我记得当时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也在报道这家基金的盈利情况。”

    这种利用舆论手段达成自己目的的宣传方式,高盛集团再熟悉不过了。

    因为高盛想要打压一家公司股价的时候,就会利用和公司有关的智库,对企业评价进行降级。

    当原本A级评价的公司评级降低到B或者C时,高盛就可以通过做空赚一笔大的。

    这一招非常好用还隐蔽,可谓是屡试不爽。

    保尔森奉承的说:“大家说的没错,这就是纽约时报报道的那家基金。”

    “国内的对冲基金,可是靠着这次宣传获得了不少投资。”

    星海投资远在日本,对于很多有钱但又没那么有钱的中小型投资人来说,十分的不方便。

    这时,国内的对冲基金,就成为了很好的平替对象。

    尤其是那些有着比较好业绩的对冲基金,规模更是急剧扩张。

    不过这些投资人也不亏,确实都借助日本股市的疯狂赚到不少。

    就算是唯一的例外量子基金,也在87年股灾过后,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

    大钱不敢说,小钱绝对赚到不少。

    “很正常的借力手段。”

    一位高级合伙人随口回应了一句,接着重新将话题拉回正轨。

    “然后呢?继续。”

    保尔森冲他点了下头,继续往下说。

    “借此机会,星海投资在同年5月成立两家新的私募对冲基金——丑牛和寅虎。”

    “规模都是1000亿日元。”

    喉咙有些干涸的保尔森,喝掉面前的黑咖啡后,语气变得有些低沉。

    “接下来的时间点,就来到87年10月那场股灾。”

    “我不知道星海投资的竹下雅人会长,是如何发现股市的不对劲。”

    “但他确实带领星海投资,在股灾发生前再次安全撤离。”

    没等保尔森说出星海投资的具体盈利数字,一位高级合伙人迫不及待的问。

    “星海投资没受到一点股灾影响,轻松逃过一劫?”

    保尔森肯定的回应:“虽然不想承认,但确实如此。”

    “可能,这就是投资天才吧。”

    保尔森有点怅然,因为他所在的高盛,在那场股灾中损失惨重。

    不过他心里也有些庆幸。

    因为87年那场股灾,高盛几位高级合伙人黯然离开。

    他这才有机会更进一步,直接从普通合伙人升级到合伙人中的重要管理岗位。

    虽然还是普通合伙人,但地位相差巨大。

    高盛这家公司的构架其实很有意思。

    严格来说,公司其实只分四个等级。

    最低等级,名字五花八门。

    总裁、高级总裁之类的名称一大堆,但实质只是普通的推销员。

    他们的人数最多,巅峰时期超过10万人规模。

    这些人无法参与高盛的任何决策,只是公司的一个螺丝钉。

    之所以起总裁等高大上职务名字,主要是为了唬人。

    当然,也有对等交易的意思。

    高盛虽然是一家投行巨头,但也不会放弃中小企业的业务。

    这些业务太小,合伙人前往不值得,只能派低级员工处理。

    如果低级员工的职位名称只是普通员工,和中小企业老板沟通的时候,双方都会觉得别扭。

    不如起个总裁的职位名字。

    这样双方沟通的时候都是总裁,也就没有了职称的麻烦。

    有点像销售行业,职位起步就是经理。

    虽然地位低,但是口号可以喊的震天响。

    第二个等级就是公司的普通管理人员。

    他们有一定的权利,但依然只能听命行事。

    第三个等级则是普通合伙人,数量始终维持在300人左右。

    对于公司的发展,有一定建议权。

    保尔森现在就处于这一位置。

    同时,为了保持公司活力。

    高盛会每两年高调轮换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普通合伙人。

    少则六七十人,多则上百人。

    这些成功入选普通合伙人名单的管理者,会收到首席执行官的电话通知。

    他的对话通常很简洁,

    “好消息会长翅膀。”

    至于最高等级的高级合伙人,相当于别家公司的最高层管理,数量只有9人。

    因为87年股灾,保尔森现在已经进入到高级合伙人预备役行列。

    如果不出意外,5年内一定可以成为高盛高级合伙人。

    “很有道理,天才是可以不讲理由的。”

    现任高盛首席执行官,高盛发展到仅次于大摩的最大贡献者——约翰·温伯格,语气充满感慨。

    他想到了他的友人,那位仿佛能洞穿未来的天才。

    首席执行官已经发话,大家自然再没有疑问。都闭上嘴巴,等待他的进一步指示。

    大约过了1分钟,约翰重新回过神,歉意的说:“抱歉,人老了,总爱回忆过去。”

    “保尔森,你继续说吧。”

    “明白。”

    保尔森点点头,开始讲起三支基金的盈利情况。

    “顺利逃出87年股灾后,星海投资的名声更加旺盛。已经有天字第一号私募对冲基金的趋势。”

    “至于具体盈利数字,报纸上没有详细登出。”

    “不过根据公司的情报分析,多的可能超2000亿,少的也有1500多亿。”

    一直稳坐钓鱼台,高盛三号高级合伙人邓肯坐不住了。

    他惊讶的脱口而问:“这么多?”

    “是的,这还是保守计算。”

    保尔森的计算确实很保守。

    星海投资87年的顺利出逃,三家基金分别赚了3000亿出头、2400亿出头、2400亿出头。

    不过高盛已经足够厉害。

    因为星海投资属于私募对冲基金,情报保密程度远超普通公司。

    如果再给高盛一定时间,想必数字会更加准确。

    “崛起的势头真强啊,我们有进行投资吗?”

    邓肯现在对星海投资充满兴趣,决定将自己的财富分一部分过去。

    这么夸张的增长速度,必须掺和一脚。

    “没有。无论是我们还是摩根史丹利,都没有进行投资。”

    “据我所知,星海投资的国外投资者。”

    “主要有这家公司的早期商业合作伙伴,以及加州几大退休基金和学校基金。”

    说到这些成功参与进星海投资的本国资本,保尔森眼中也忍不住露出艳羡的目光。

    实在是太赚了,就算是哥伦比亚那位卖叶子的都赚不到这么多。

    “可惜!”

    “是啊,可惜。”

    又一位高级合伙人,忍不住跟着开口。

    约翰倒是神情未变,他轻声说:“没关系的,时间还长。”

    “这次我前往日本,算是有了一点交情。”

    “下次星海投资扩充对冲基金规模,或者是结束现有对冲基金封闭期的时候,我们可以第一时间选择进入。”

    约翰主动前往日本,最大的目的不是赚这几千万,而是和竹下雅人拉关系。

    如果两人能成为关系不错的忘年交,以后会有无数利益产生。

    不过,这个机会可能不会出现了。

    因为他选定的继承人保尔森,貌似与对方交谈更愉快。

    约翰自然不会生气。

    恰恰相反,他高兴的不得了。

    他已经老了,高盛很快就是保尔森这一代的天下。

    保尔森能和竹下雅人成为朋友,更有利高盛发展。

    他有着强烈的预感,星海投资将是高盛超越大摩的关键。

    约翰话音稍落,保尔森接过话茬道:“不仅如此,我借助这次机会和星海投资达成一项草签。”

    “如果公司愿意,甚至可以和星海投资合作,共同成立一家合资私募对冲基金。”

    他早就想说这件事,之前的一系列铺垫也是为了此时。

    虽然没有说完星海投资的整个发展过程,有那么一丝缺陷。

    但现在都水到渠成,自然没必要再继续唠叨。

    “成立合资对冲基金,条件是什么?”

    五号高级合伙人麦迪逊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想要知道利益交换条件。

    “对方想要投资美股,需要高盛帮忙掩护交易。”

    保尔森得意一笑。

    他相信这么简单的条件,绝对会引起公司一部分人兴趣。

    “这么简单?”

    保尔森点点头,“没错,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可是地头蛇,对方想要在我们的地盘赚钱,交保护费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保尔森一点都不觉得他当初提出的条件过分。

    外国人想要在美股赚大钱,不找本土投行进行合作,只会沦为盘中餐。

    当然,如果主要股东变成美国人,也可以达成同样目的。

    “嗯,很有道理。”

    就在他还想继续说些什么的时候。

    高盛副席,二号高级合伙人托马斯开口道:“星海投资的事情还没说完吧,继续说下去。”

    “好的,没问题。”

    官大一级压死人,保尔森立马停止推销,继续讲述自己所掌握的关于星海投资的情报。

    “87年股灾的又一次成功,再次证明了星海投资的实力。”

    “星海投资一口气成立三家新的私募对冲基金——卯兔、辰龙、巳蛇。”

    “这三家私募对冲基金的体量非常庞大,每家的资金规模都有6000亿日元。”

    “可以说,是基金领域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6000亿日元规模,别说是对冲基金,就算是全部基金中,都是一流的存在。

    也就是在日本泡沫时代,才能诞生如此体量的对冲基金。

    至于整个星海投资,规模更是达到世界顶级。

    也就是这年头信息流通比较困难。

    如果换成移动互联网时代。竹下雅人早就像巴菲特一样,名满天下。

    不过现在其实也不差。

    星海投资的知名度在日本超一流,在美国也算是小有名气。

    当然,这种事最重要的还是宣传。

    比如后世的贝莱德资本,控制着超10万亿美元财富。

    但在知名度方面,远不如巴菲特的伯克希尔。

    同样的例子还有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

    21世纪之前,老虎基金赚的比量子基金还要多。

    但量子基金每次都高调行事。

    最终在知名度方面,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碾压同时代。

    如果星海投资刻意保持低调,经常给媒体送钱。

    那么关于星海投资的新闻,就不会频繁出现。

    由此,星海投资的知名度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遮掩。

    日本这边是本土,根本就藏不住。

    美国那边不一样,星海投资是外人。

    所以竹下雅人想要试着隐藏一番,不想让普通人知道。

    因为星海投资的赚钱能力过于拉仇恨。

    如果被太多的美国人知道,有心人只要小小的煽动一下,就会让星海投资疲于应对。

    损失钱财是小,影响投资可是大问题。

    “三家新的对冲基金成立后,星海投资又成立了一些只面向公司员工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但规模都比较小,数据方面收集的不多。”

    对内的几家基金,除了竹下雅人个人所有,规模都比较小。

    并且这较少的资金量,还分散到湾湾股市一部分,自然更难掌握行踪。

    如果湾湾股市的情况高盛都能掌握,那么星海投资内部一定是被渗透成沙子。

    更要命的是,管理层可能也有外部间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