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追究责任
此话一出,围观几人当即张大了嘴!
“这方文茵可真是个荡、妇!对自己相处十几年的哥哥也敢做这种事!”
“本性就是贱!你看这村长家真正的千金,哪怕是穷养大的,都这么有气质。”
“就是!这方文茵小时候就没个正经,还为了钱死皮赖脸在方家不走,真是不要脸!也不想想,非亲非故的,白养了十几年还不算,还好意思赖在这!”
周宏扬走到门口时,正好听见议论。
一双锋利剑眉当即拧起,薄唇紧抿。
从进村起,他就听见有关方家的事。
姜文茵的生父姜淮,是周宏扬的恩师。
半年前,姜淮告诉周宏扬,他有个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在邻村的方家,希望周宏扬能去一趟。
如果她愿意回来最好,不愿意的话,就过她想过的生活吧。
周宏扬义不容辞的答应了。
只是他当时在部队抽不开身,只能写信给方文茵,询问她是否有回来的意向。
结果方文茵要么不回信,要么就以各种理由搪塞拒绝,字里行间都是不想失去方家富裕的生活。
他心头顿时对她的本性产生怀疑,不过,还是亲自来村里跑了一趟,想看看她究竟是不是那种贪慕虚荣,目光短浅的人。
如果这次她还不愿意跟自己走,那他也不拖泥带水,会好好的劝老师放弃。
没想到,到了方家门口,竟又听见这样的事。
姜文茵一点都不奇怪她这个不要脸的“大哥”会说出这种话,冷笑一声,手上用力将他的隔壁往外掰,疼的方瑞滋里哇啦乱叫。
“我勾引你?”姜文茵扬声,“你给我说!实!话!”
“啊——就,就是你!”
那种丢脸的事方瑞绝对不会承认!他就不信,这么多人看着,姜文茵真的会弄死他!
就在此时,房门口响起一道低沉的男音。
“究竟有没有勾引,去派出所做个测谎不就知道了。”
众人转头,姜文茵也跟着望过去。
男人一身绿色的军装,衬得他肩宽腰窄,线条硬朗。
他年约二十,鼻梁挺拨,五官冷峻,眉宇间透着几分坚毅和威严,深邃如潭的眸子正牢牢盯在她脸上。
就在她愣神的工夫,方瑞找到机会一跃而起,把姜文茵掀到了地上。
“反,反正你也没能成功!”他指着姜文茵,理直气壮地说,“我就不追究你的责任了!被你摸几下,我也没少块肉!”
姜文茵忍着疼自己从地上爬起来,怒极反笑。
“但我要追究你的责任!”她毫不犹豫,“既然军官在这,那就帮我做个见证!我现在就报警!咱们一起去派出所测谎!”
周宏扬眼眸微眯,仔仔细细看着姜文茵。
都说字如其人,信里,姜文茵字迹浮躁,语句浅薄,完完全全就是个坐井观天的农家姑娘形象。
可现在见她,竟如此有胆识,临危不乱,被这么多人指责成荡、妇,也没有一丝畏惧羞耻,反而勇于为自己发声。
但这究竟是不是在虚张声势?
他有意试试她,故意道:“部队有美国进口的测谎仪,说上半句谎话都能测出来,要是敢诬陷,也要被判刑!”
虽然最后这句话好像在点她,但姜文茵还是感觉这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军官竟然主动帮她说话,立刻点头:“好啊,我这就报警!说你猥、亵我!方瑞,你完了!”
旁边,于桂立刻就替她儿子说话:“你还嘴硬?到时候我让你的臭名声传遍十里八乡!再没人敢要你!”
“你——我——妈你先别——”
方瑞全然没料到,事态竟有如此反转,整个人都慌了。
事情到了这地步,周宏扬当即就明白怎么回事,轻笑一声:“走吧。”
这两个字成了压倒方瑞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不坐牢,他心一横,哭丧着脸承认了!
“是我……是我看四妹睡着的样子好看……想……想要亲她……”
在场的人顿时一片哗然,大家议论纷纷:
“方家老大也太恶心了吧!”
“哎,看样子,方家老大去省城的名额怕是要泡汤喽!”
方建业听着乡亲们的闲言碎语,气的直接给了方瑞一巴掌:“畜生!我方家的脸今天算是被你丢尽了!”
“老头子!你打儿子干什么!”于桂急忙将方瑞护在身后。
她也不理解儿子的做法:“瑞儿啊,你想要什么样的女人没有,怎么就糊涂到去碰那个扫把星呢!”
姜文茵看的想吐,专、制的爹,偏心的妈,还有个变态的哥,真想不通原主怎么会留恋这里?
这地方,她是一分钟都不想多待。
姜文茵拍了拍手,径直往门外走。
路过周宏扬时,她朝他弯弯眼睛:“谢谢军官同、志。”
但眼底没几分真诚。
毕竟她也看得出,他起初其实是站在方家那边的。
要不是方瑞自己承认,他想抓进监狱的,其实是她。
还穿的是军装呢!也不是什么好人!
周宏扬冷峻面容看不出情绪,唯深邃眼底带了一丝诧异。
她路过时,身上带着一抹淡香,从他身侧飘过。
见她继续往前走,沉声主动道:“我是周宏扬。”
姜文茵脚步一顿,尴尬一点点漫上来。
她好像明白,为什么周宏扬会站在方家那边针对她了。
之前有个男人给原主写了好多信,说想要接原主回姜家,但原主嫌弃姜家太穷,所以总以各种理由拒绝。
虽然原主和写信人从来没见过面,但写信人的名字她有印象,叫周宏扬。
信上,原主写的那些肤浅内容她回忆起来简直不忍卒读,正不知说什么,就听他冷漠道:“我来,是和你确认最后一次,你不愿意跟我回去,对吧?”
姜文茵吸了口气,没有犹豫就给出答案。
打眼望去,四周都是矮矮的泥土房,泥砖墙用白色石灰刷过,上面用红漆写着改革开放的宣传语。
1984年,国家刚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个体户还没有兴起。
这是最好的年代,是充满机遇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