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5200 > 都市小说 > 开局1960灾荒年,每天一分钱秒杀 > 第105章:编书这样的大事一定要让老师加入
    “老王,你被邀请参加了?”秦长庚问道。

    “没有。”一旁那医生说道。他是轧钢厂医务室三大医生之首,是三人中医术最好的。

    他接着说道:“不过咱们轧钢厂有一个名额,刘医生肯定不会去,我明天还正好有事要办,这才问你去不去。”

    刘医生说轧钢厂医务室的另一名医生,对中医没什么兴趣,因此直接把他排除。

    “行,多谢你了,老王!”秦长庚很是高兴。

    因为有中医界的巨擘,所以他便想去交流一下。

    老王恰好看见秦长庚本子上写了什么,好奇问道:“这是写的什么?”

    秦长庚说道:“我这回去李家庄义诊,实在是感触颇多,咱们农村想要看病,真是很难,医疗资源实在太过短缺了。”

    李家庄跟北平挨的这么近,看病还那么难,国内的其他农村地区是什么情况,也就显而易见了。

    老王也无奈道:“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实在太难,因此这种情况也是没法子的事。”

    现在我国将就百分之九十的医生和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城里。

    因为即便有医生愿意下乡,农村的环境和条件,也很难让医生完全把自己的医术发挥出来。所以医生在城里,有相应的配套资源,相对而言还是合理的。

    生了大病,百姓们就进城看。

    这的确是没法子的事。

    “因此,我就想着,可不可以快速培养出一批赤脚医生来。”

    “像是感冒发烧这种普通病,其实就占了很大一部分,会治这些病,也就差不多可以保障农村的基本医疗了。”

    “大病的话,便只好进城来看了。”秦长庚说出了李复兴的话术。

    对的,这同样是李复兴说给他的。

    李复兴和他聊了两件事,一是救心丸,二便是赤脚医生。

    他跟秦长庚说,现在农村看病很难,让他看看可否整理出一套适配农村的医疗手册,让一些识字的人稍加培训,便能快速上岗。

    其实,李复兴就是想让那本赤脚医生手册早点问世,好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李复兴也明白,这并非秦长庚一人之力就能弄出来的,他对秦长庚说这些,就是想通过他把事情传播出去,吸引更多关注。

    前世的赤脚医生手册,可是由多个医学院联合编撰的。

    众多高级专家们以基层实际为出发点,用简介的语言,把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集中在了一本书里。

    这本被誉为神书的手册,为国家培养了众多基层的赤脚医生,完美解决了农村看病的问题。

    就算李复兴不干涉,赤脚医生手册也会在几年后发行。

    可提早几年出现,或许就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总归是件好事。

    听到秦长庚的话,老王震惊万分。

    他没想到,平日少言寡语的老秦,竟然有这么远大的理想。

    “这个工程量实在太过浩大,就算咱们俩一起做,也是很难完成的。”老王叹了口气。

    秦长庚也深以为然,他当时答应李复兴的时候很痛快,但自己真做起来,却觉得脑子里的东西太过杂乱,不知如何写起。

    他现在也明白这是件极其困难的事了。

    因此才故意当着老王的面说这些,想拉他一块来干。同时,他也要把自己早就退隐的老师给拉进来。

    他当然清楚,只要完成那样的著作,一定会流芳百世。

    没有人会不心动。

    “对啊,这不是才想拉上你老王一块干吗?”

    “这事还是我院里的李复兴同志对我说的,你也知道,他是非常喜欢寻思这些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的。”秦长庚把李复兴给抬了出来。

    没办法,他名气大啊!

    “就是发明压力水井和热得快的复兴同志?”老王愣了一下。

    “对,就是他。他当时跟我说了很多,我觉得是有可行性的。等等也问问老刘,就算我们俩理念不同,可在造福百姓面前,这些算不得什么。”

    李复兴也对他说过,中医也好,西医也罢,能为百姓们治病的,全都能归纳到那本书里。

    老王听着,心中渐渐激动起来。

    他当然清楚这事包含了多大的功名,到时要是自己的名字能被记在书里,那……

    “老秦,这事可不是几个人能完成的,得有更多的同僚帮助才可以。”老王激动归激动,可仍旧保持理智。

    “这当然,我想把我老师也请出山,你那边也拉些人来。我明天参加交流会的时候,争取把更多的同僚拉来。”秦长庚说道。

    “行,我加入!复兴同志真是厉害!”老王不禁夸赞李复兴。

    秦长庚赞同道:“的确如此,他是我们四合院最有本事的年轻人。”

    他说的话,院里的人都绝对赞同。

    ……

    天色渐暗,李复兴和爷爷奶奶也吃完了晚饭。

    夜晚的农村确实有些无聊,除了造娃之外,确实没什么事干,也难怪放个电影会引得全村都去了。

    李复兴带着手电筒出门。

    “复兴,干啥去呀?”奶奶问。

    “奶奶,我去村里转转,实在是没事干。”

    “行,可看好路,注意安全。”奶奶叮嘱。

    李复兴答应一声,走出家门。

    那些知了仍旧在不知疲倦的叫着。

    李复兴今晚便是为了这些知了出来的,他约好了人,今晚要抓知了。

    “二十一叔,我们来了。”

    一帮年轻人渐渐都聚了过来,他们有几个人打着火把,其余的大多数人,则都是摸黑来的。今晚月亮很亮,仔细一些还是能看清楚路的。

    李复兴问道:“村里缺吃的,你们怎么不抓知了来吃?”

    知了可以吃,应该古代就知道了吧?

    有人说道:“二十一叔,大伙干了一天活,都不愿意动,想好好歇歇,第二天还得干活,力气不值当消耗在这点东西上。”

    “还有就是,我们只能用火把照明,很难抓到。”

    又有人说:“对啊,而且知了那玩意得油炸,咱们村没有那么多油。”

    要不是李复兴约他们,他们才懒得在晚上出门。

    行吧!李复兴明白了,感情自己是想当然了。

    老百姓们也知道有些东西是能吃的,可也得结合实际情况,看值不值得。聪明人可不只有自己。

    “等抓完知了,就去我家炸着吃。”李复兴说。

    众人一听能去李复兴家吃,顿时都来了兴致。

    不用自己出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