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们听见宋子玉说道:“你们的现金少了,是一定的。”

    “毕竟你们也许不知道,但其实,现在的股市已经吸纳了三亿五千万两银子。”

    “三亿五千万两银子!这可占据了大周总存量快四成的数字。”

    “一口子少了这么多银两,你们当然缺现金流了。”

    四成的银两?

    众人闻言,倒吸了一口凉气。

    虽然他们知道许多人在股市进行了投资。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

    人们在股市里的投资总量居然会如此恐怖,足足占据了大周四成的银两。

    但没等他们反应过来。

    宋子玉就继续说道:“但这只是大周总存量的四成,而非大周市面上流通的四成。”

    “我想你们也知道,从商鞅变法萌生了地主贵族开始,地主豪绅这个群体就很喜欢把银子储藏在家中地窖。”

    “就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

    “这部分银两,并没有在大周市面上出现流通。”

    “朝廷估算过这部分银两,觉得这些银两的总额,应该在三亿六千万到四亿两千万之间!”

    “也就是说,大周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只有不到五亿两!”

    “而减去股市吸纳的银子,也就剩下一亿多!”

    “这是什么概念?”

    “这个概念就是……当大家把三亿五千万两白银投入股市以后,大周市面上的银两,直接少了七成!”

    “这是一场恐怖的钱荒!”

    嘶!

    七成的银两。

    这么可怕的吗?

    听到宋子玉公布的数据,众人全倒吸了一口凉气。

    在场的工商业主全是参与大周经济活动最重要的个体。

    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度,要高出普通人很多。

    实际上,他们有些人在刚才听到宋子玉说股市吸纳了大周快四成的银两时。

    就感觉不对劲。

    因为他们在家中算账时,他们发现,自己银两的数额,少了可不止四成。

    七成!

    虽然这个数字听的人心跳一停。

    但的确是一个符合现实的数字。

    场上众人听到这话,面面相觑。

    许多人的眼神里带着惊恐。

    但除了惊恐以外,他们还有一点迷茫。

    看见许多年轻工商业主问“这可如何是好”时。

    有的老人开始冷哼了。

    “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大惊小怪!”

    他们说道。

    此话一出,年轻的工商业主没有气恼,反倒好像在瞬间找见了主心骨。

    他们全部看向那群老人,试图让老人家们分享经验。

    只见一名老人起身说道:“你们这群年轻人啊,还是太年轻了。”

    “也难怪,毕竟你们从出生以来,就没见识过钱荒。”

    “当初我老人家刚离家经商时,这样的事情可没少见。”

    另一名老人闻言,也附和道:“没错,我们年轻时,钱荒可没少见。”

    “有三十年以上从商经验的人,应该都记得那是什么样的场景。”

    “只是没想到,这钱荒居然回来了。”

    听着老人们聊着钱荒的事情。

    年轻人好奇的问道:“老丈,既然当初你们经常遭遇钱荒,那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老人们闻言,有点沉默,有点感叹。

    其中一名老人说道:“这也不全是我们解决的。”

    “毕竟我中原大地自古缺,几乎从我们把银子当做货币开始,钱荒这种事,就随之伴生了。”

    “我们也没傲慢到以为自己的本事可以超越古人,彻底解决钱荒的事情。”

    “只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千年不遇的机会罢了。”

    “什么机会?”众年轻人闻言,立马竖起了耳朵。

    却见老人轻哼一声,说道:“西洋人出现了。”

    “他们带着在新大陆获取的大量银子,来大周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

    “而且他们的贸易往来中,大周获取了大量银子,钱荒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当然了,解决钱荒的同时,也就导致钱不值钱了。”

    “你们或许不相信,以前在大周,一石米基本只要半两银子。”

    “而在这次钱荒以前,即便是太平盛世,米价也在一石一两以上。”

    “这并非是我们奸商不停的哄抬物价,只是我大周的银两,多了。”

    众人闻言,纷纷了然。

    原来是借助对外贸易,把西洋人大老远在新大陆获取的银两,吸纳过来啊!

    众人了然的同时。

    会场上,有人想起了有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