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次次改朝换代就是这么来的。

    但总的来说,皇帝即天子,神权和皇权统一这条路是利大于弊,所以才会被华夏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们非常默契地一直采用。

    而在西方(尤其是欧洲),教皇和国王是两个人,神权和王权就必然会爆发争夺。

    纵观西欧自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历史,无非就是王权、神权的此消彼长。

    后来王权最终取胜,所以神权占据优势的年代就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但仔细一想,“文艺复兴”是从哪里诞生的?

    意大利。

    神权的大本营在哪?

    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的教皇国。

    为什么文艺复兴偏偏会在教皇国影响力最为巨大的意大利产生呢?

    最符合逻辑的答案可不是历史书上写的什么“意大利最受压迫,所以反抗最激烈”,那都是鬼扯。

    导致大秦灭亡的导火索大泽乡,距离大秦都城两千多里。

    导致大隋灭亡的隋末大起义,是从距离大隋东都洛阳上千里,都城长安两三千里的山东、河北率先爆发。

    导致大唐中衰的安史之乱,是距离大唐都城长安三千里之外的河北边疆爆发的。

    灭掉大明的李自成,是从距离大明京师三四千里之外的陕北加入的起义军。

    导致大清灭亡的武昌起义,同样距离大清京师几千里。

    华夏绝大部分王朝灭亡的导火索,都距离这个王朝的京师非常遥远。

    因为一个王朝再怎么弱,对京师及其附近地带的掌控都绝对是最强的。

    华夏的王朝是这样,为啥西边的教皇国被推翻却是因为“天子脚下”意大利诸侯的“文艺复兴”?

    难道华夏的皇帝懂权术,西方的教皇们就不懂权术了?

    符合逻辑的事实是:“文艺复兴”本来就是教会推动的一种运动。

    不信?

    看看文艺复兴的巨匠们吧。

    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受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委托,描绘《创世纪》的场面。

    《最后的审判》,则是由另外一位教皇保罗三世委托而成。

    拉斐尔,本身就是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和利奥十世的御用艺术家,外号干脆就是“教皇的画家”。

    再来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艺术巨匠——达·芬奇。

    达·芬奇最著名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怎么来的?

    是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委托达·芬奇进行创作的!

    “文艺复兴”时期,教会是最大的艺术、学术赞助者。

    正是因为教会的大力支持,所以“文艺复兴”理所当然地,在教会控制程度最强的意大利轰轰烈烈兴起了。

    这才是符合人类社会运行和权力本质逻辑的真相。

    “黑暗的中世纪”,其实只是欧洲的国王们在击败了教权之后,给自己的胜利套上神圣外衣的春秋笔法罢了。

    无论王权还是教权,本质都是统治、压榨底下的老百姓。

    谁又能比谁高尚了?

    不过一定要说西欧王权胜利就毫无益处,也还真不是。

    教皇的角色,其实类似于西周的“周天子”。

    当教皇以神权控制欧洲时,欧洲诸侯之间的大规模兼并战争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教皇一定会阻止。

    可当堪比周天子的教皇倒下之后呢?

    应了孔子的一句话。

    礼崩乐坏了。

    欧洲各国的大规模兼并战争爆发了。

    然后呢?